長江網記者高喜明
近日,武漢大學景園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韓晗的新著《中國方案:工業因此保護更新的100個故事》(以下簡稱《中國方案》)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也即將由英國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作為一名工業遺產研究者,韓晗長期關注武漢都市圈的工業遺產保護更新,并多次參與相關決策論證工作。在《中國方案》一書中,韓晗提到了十余處武漢都市圈的工業遺產。他建議,武漢都市圈各地要重視工業遺產保護,把“銹帶”打造成“秀帶”。
華新水泥舊址承載著一代黃石人的記憶,黃石將其打造了成水泥博物館,成了網紅打卡地,每年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通訊員何戈 攝
武漢都市圈工業遺產很豐富
《中國方案》一書里提到十余處武漢都市圈的工業遺產。韓晗說,武漢作為“共和國長子”,在當時具有全國最為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遺留下來了大量的工業遺產。從中國工業史的格局來看,武漢都市圈的工業中心是“武漢-黃石”一主一副的形式,因為這兩座城市就占據了中國工業化起源“漢冶萍”的兩席。
韓晗介紹,武漢都市圈工業遺產資源是比較豐富的,《中國方案》里收錄的是再利用較為成熟的方案,當然還有一些目前處于保護更新期的,如咸寧羊樓洞制茶工業遺產群,他專門將其作為詞條納入進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鄂州也有“鄂鋼”舊址,1875年,清政府在廣濟縣盤塘(今武穴市西盤塘鄉)設立“湖北官煤廠”,1876年李鴻章開設廣濟煤礦等等,潛江還有“五七油田會戰指揮部舊址”等重要工業遺產地。
“如今,這些工業遺產再利用尚屬于起步期或尚未起步,但我認為如果挖掘、保護得當,是非常有價值的。”韓晗說。
打造“武漢都市圈紅色工業遺產群”
韓晗認為,武漢都市圈是我國中部規模最大的城市群,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從中國的版圖來看,武漢都市圈可謂是“天元之位”,上連京津冀城市群,東西聯通成渝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下達粵港澳大灣區,從區位上講意義重大。但另一方面,武漢都市圈也存在著一些發展負擔,城市更新轉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如武漢、黃石等城市本身就是工業重鎮,大量工業遺產亟待再利用。有必要將工業遺產保護更新與城市發展結合到一起去,推動武漢都市圈的“銹帶向秀帶”轉化,以高質量的工業遺產保護更新工作,聯通武漢城市圈的過去與未來。
韓晗表示,武漢都市圈的工業遺產,應當放置在長江流域保護的大勢下來審視。上海、南京、武漢與重慶是長江流域的四個工業重鎮,也是我國四大工業遺產集聚地,它們依托三個特大型城市群以及位于宜昌的三峽工程與葛洲壩樞紐等等,形成了長江流域工業遺產廊道的主體。武漢都市圈工業遺產保護更新首先應當放置于這個主體之內予以審視。具體舉措有三點,一是建議構建“武漢都市圈紅色工業遺產群”,即以武漢、黃石的紅色工業遺產如武鋼、黃石工人村、華新等連成一個旅游線路,推動武漢都市圈的文旅集聚效應;二是依托長江流域保護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以武漢為中心,在各地打造“長江工業遺產公園”,依托武鋼、冶鋼等大型企業建設“湖北工業博物館”,形成規模化的輻射效應;三是強調社區參與,扶持一批特色小鎮,目前咸寧羊樓洞已經成氣候,武漢的小龜山、良友紅坊也頗具規模,但如黃石冶鋼工人村、勝利社區等,還有待開發提升,這些都將會成為武漢都市圈城市發展的重要抓手。
構建具有國家符號意義的工業遺產項目
《中國方案》提到了全國各地如上海、北京與廣州等地工業遺產再利用優質案例,韓晗認為,這些經驗值得武漢都市圈工業遺產再利用學習和借鑒。
北京的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的不少項目都能造成全世界性的影響,如2023全國兩會上就有代表提出利用新首鋼園建設“中國鋼鐵工業博物館”的提案,以及已經蔚為大觀的“798文創園區”等。上海的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社區參與度高,譬如上海NICE2035社區、藝倉美術館等等,都是面向市民、公眾的工業遺產項目。而且,上海的工業遺產項目沒有一項是收門票的,甚至許多項目都不需要預約就可以進入,成了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
“我認為可以學習北京打造標桿項目,尤其是利用武鋼這樣的大型企業,構建一個具有國家符號意義的工業遺產項目,通過各種國際會展推動遺產本體的國際化傳播。也可以學習上海,通過社區參與,讓工業遺產變成成熟的商業街區。”韓晗說,今天世界工業遺產的保護更新已經從傳統的“世界北方”——倫敦、巴黎、紐約、法蘭克福轉向了“世界南方”——吉隆坡、武漢、班加羅爾與西貢,武漢作為“世界南方”的重鎮,也是世界上工業遺產數量最多的城市,完全可以憑借武漢都市圈的建設,打造長江中游的“工業遺產秀帶”,形成比肩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芝加哥工業區的世界級工業遺產旅游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