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里連續多年提及的短生育期油菜能夠“短”到什么程度,今天有了一個新答案。4月17日,北緯27度,江西吉安,著名稻作的分界線,今年最早一茬短生育期油菜“中油早1號”正式開始收割。167天,跨入170天以內生育期門檻,相較于其他短生育期油菜,“中油早1號”更早熟了四五天,相較于早稻4月25日的播種期,也提前了整整10天。
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進行采收作業。記者周劼 通訊員張惠雯 攝
“中油早1號”是由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漢中院士團隊最新培育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種,同日,在吉安舉行的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應急任務“南方稻油多熟制周年生產技術集成示范及發展戰略研究推進會”上,專家組發布了“中油早1號”現場測產數據,其畝產達175.7公斤,含油量44%以上,生育周期167天,將中國短生育期油菜帶入生育周期170-、產量175+的新臺階。
江西吉安,油料所油菜新品種試驗田。記者周劼 通訊員張惠雯 攝
4月17日一大早,在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百嘉鎮杜家村,無人機飛過一望無際的田野,大塊的油菜田色彩斑斕,有的蔥郁碧綠,有的已漸泛黃,最中間的一塊試驗田里,“中油早1號”莖葉深黃、莢果累累。歐陽鳳仔越過田壟,輕輕掐下一個成熟豆莢,迎著陽光一照,半透明的豆莢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兩排整齊的菜籽,使勁一撕,露出圓圓的小菜籽粒,土黃飽滿。歐陽鳳仔是當地農科院的高級農藝師,負責“中油早1號”試驗田的種植與維護,據他介紹,“中油早1號”是去年10月31日播種的,除了科學監測外,種植的環境、種植過程中的施肥養護等并沒有什么不一樣,這樣的產量讓他感到很興奮。“對當地農民而言,種一季油菜,產量在120公斤以上就很高興了。‘中油早1號’可謂橫空出世,對早熟油菜品種的更新換代起到積極作用。”
王新發在講解“中油早1號”。記者周劼 通訊員張惠雯 攝
早熟、抗性、含油量、產量,對自然生物而言,本身存在著巨大的矛盾。既要早熟,又要高產,還要多抗,還要品質好,短生育期油菜品種的培育就是一個不斷突破自然定律限制的過程,“中油早1號”品種培育科研團隊負責人、油料所研究員王新發細數育種過程中克服的諸多困難,“從資源庫里篩選幾萬份材料,再通過熟期篩選,到抗性、產量的篩選,包括分子上的預測、雜種優勢的利用等,才培育出了‘中油早1號’”。
專家組測產現場。記者周劼 通訊員張惠雯 攝
“中油早1號”是“強強聯合”的后代,培育它本身不費力,但找到它的“父母”著實費了一番功夫,王新發介紹,他們從幾萬份種質資源中篩選出早熟材料,又將兩份遠源基因的材料作為父本母本來雜交新品種。“中油早1號”的父本含油量50%以上,母本也在40%以上,三年前親本雜交,培育了“中油早1號”這個“特寶兒”,“它的產量、含油量先天就很好,關鍵就看它的生育周期”。
專家組測產現場。記者周劼 通訊員張惠雯 攝
短生育期油菜的篩選競爭是以天計。一場和時間賽跑的科技創新收獲階段性的成果,“中油早1號”將油菜的全生育周期縮短到了170天以內,為后續南方早稻的播種爭取了更多的時間,一步早,步步早,也使得南方“稻稻油,稻再油”的輪作接力交棒從容,無縫接軌。王新發說:“短生育期油菜的培育,主要是針對我國油料自給率比較低的問題,響應中央號召,力爭擴大油料作物的產能,特別是冬閑田產能,更好地助力發展‘稻稻油、稻再油’模式。”
專家組測產現場。記者周劼 通訊員張惠雯 攝
據悉,目前,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正聯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科院水稻所、各省級產業技術體系等部門和單位,建立和推廣南方稻油多熟制周年生產技術模式,篩選出生育期180天以內的早熟油菜品種,105天以內的早熟、高產早稻品種,115天以內的晚稻品種,200天以內的再生稻品種,為稻油三熟制生產提供品種支撐。在保障每畝周年稻谷產量900公斤左右的基礎上,油料產量120公斤左右,就可以實現我國長江流域三熟區2000萬畝的冬閑田的綠色增產增效、糧油兼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