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12日訊一個是2018年新建的物業小區,一個是2000年建成的老舊小區,18年的時間差使得一路之隔的兩個小區形成了鮮明對比,但硬件設施的差異并未造成居民生活的差異,相反,在街道統一協調下,新舊兩個社區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社區”的治理樣本。
榮華街道玉帶社區“喜洋洋藝術團”排練現場。
玉帶正街是一條寬不足10米、雙向兩車道的城市微循環路,道路北側的玉帶社區建成于2018年,為33層電梯高樓,現有常住人口655戶。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四樓有一處534平方米的活動場地,設施完備,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婦女之家、圍棋工作室等活動場所,社區長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書畫班、圍棋班以及多種敬老愛老活動,人才優勢及硬件設施優勢明顯。
道路南側的中山社區房屋建成于2000年前后,有低層居民樓房25棟,常住人口3649戶。由于場地條件所限,居民日常開展活動以自發性戶外項目為主,不少居民提出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空間的需求。
玉帶社區文化資源豐富,社區空間大,但缺少生活服務設施,該社區居民一直在相鄰中山社區內的超市、餐館等場所采購生活必需品;中山社區居民人數多,生活資源富裕,但居民活動陣地小,資源缺乏,許多居民經常去玉帶社區參加各類社團及課程。
榮華街道玉帶社區開展手工制作活動。
其實,一直以來,相鄰的兩個社區就有資源互融現象。“2022年4月份,我們玉帶社區為解決居民停車困難、充電不便的問題,決定在小區內改建電動自行車停車棚并加裝充電樁。同時考慮到中山社區同樣存在困難,并充分考察兩個社區的地理條件,將原計劃110平方的車棚擴大至340平方米,兩個社區的居民可共同使用。”玉帶社區黨委書記曾陶鵬介紹。
3月24日,硚口區榮華街道開展名書記“上門問診”現場觀摩會,幸樂社區黨委書記周云梅作為硚口區首批名書記,深入3個重點社區開展“上門問診”,針對中山社區和玉帶社區分別提出的“社區要服務的居民多,但社區陣地小”和“社區小、資源少,開展活動受限制”的問題,給出利用區位優勢,打造“完整社區”的建議。
周云梅建議:進一步加強社區間互幫互助、共享共建的關系紐帶,同時根據“地點相鄰、居民相融、資源互補”的原則,打造“完整社區”。兩個社區可以實行‘輪值制度’,圍繞重大節日及時間節點,采取一季度一輪值的方式開展各類實踐活動。
中山社區黨委書記黃怒介紹:“今年以來,兩個社區就在逐步推進共同開展各項便民服務,玉帶社區經常開展圍棋班、書畫班、健康知識講座等活動,中山社區這邊的居民經常就去參加活動,居民帶動居民,現在每次活動開展都是兩個社區居民共同參加。”
玉帶社區“喜洋洋藝術團”負責人楊桂榮說:“我們藝術團成立20年了,從最開始的幾個人,慢慢發展到上百人。人多了之后,開展活動需要很大空間,是中山社區為我們提供了硚口公園這樣一個場所,我們這個團隊才能一直發展下去,并且多次在各大比賽中獲獎。”(長江日報記者蔡爽 通訊員詹鷗 郭敏 實習生袁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