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12日訊(記者蔡燕秋 通訊員秦冕)4月11日,武漢市優質水稻高質量發展學術交流會在黃陂區木蘭大余灣心湖基地開展。武漢市相關行業專家、種植戶代表、基地生產技術人員等齊聚一堂,交流水稻新品種研發、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等。
活動現場。孫大衛 攝
武漢市農技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朱伯華、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程建平博士、武漢大學李紹清教授現場分別帶來《水稻綠色優質高產栽培“三新”技術》《“水稻+”高質高效綠色種養技術模式》《雜交水稻那些事》學術報告,從水稻的起源到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專家們傳播科學知識、為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其中,給水稻做“加法”的觀點成為大家的共識。
武漢市農技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朱伯華。孫大衛 攝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世界上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朱伯華介紹,水稻生產具有多季節種植、廣適種植和彈性種植的特點,其生產回旋能力和補償能力是其他作物無法相比的。“因此,探索一條綠色發展道路才能讓水稻產業煥發持久活力。”她提出,“水稻+”綠色高效模式正是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徑,該模式包括“稻糧統籌”“稻經輪作”“稻漁共生”“稻禽協同”等,通過科學搭配高附加值經濟作物、水產、禽類品種,優化了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和供給結構。
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程建平博士。孫大衛 攝
“目前,水稻+模式在湖北省襄陽市、遠安縣、洪湖市、石首市等地均已取得成效……”程建平以詳細實踐案例進一步闡述了“水稻+”高質高效綠色種養技術模式的光明前景。他以該模式的具體內容和關鍵技術為例,總結其特點為“集成資源節約高效、效能穩定提升、產品綠色優質”。
武漢大學李紹清教授。孫大衛 攝
李紹清帶來《雜交水稻這些事》研究分享,以水稻人不懈努力的故事講述雜交稻的發展歷程。值得一提的是,他認為在雜交稻的研究利用過程中,常規稻的育種水平也隨之提高,也產生一種“附加”效應。“把有優勢的基因聚合到雜交稻的父本中來,優中選優,從而也找到了更有生長優勢的常規稻基因,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他表示,目前水稻種植率越來越高,未來隨著更多優良基因的發掘和利用,其產量水平一定會越來越高。
現場參與人員。孫大衛 攝
專家的報告和建議引發了不少現場種植戶和生產技術人員的共鳴。“這樣的報告就像一次技術下鄉,能夠有效地推動最新的技術成果運用到我們一線生產中來,十分有益。”利梓農機專業合作社相關代表說。
“水稻在我國整個農業乃至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水稻生產中存在災害影響、技術瓶頸、效益下降等問題,推動武漢市水稻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正是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的題中之義。”活動主辦方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今年市科協將持續打造“同心炬會 科耀江城”黨建品牌,積極組織動員市屬學會(協會、研究會),聚焦國家所需、社會關注、市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交流學術成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發展,舉辦系列科技助力高質量專項行動。本次學術交流會正是“同心炬會 科耀江城”中科技助力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的首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