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
《新華每日電訊》發文聚焦黃石
↓
《小燕子》唱起地
不只是“鋼的城”
初春時節,新華社湖北分社多位記者數次走進黃石,在江南舊雨里,聆聽“最美麗的春天”;在不熄爐火邊,感受百年工廠煥新;在歷史鉤沉中,梳理黃石人的果敢與堅韌……歷時月余,成就近萬字的長篇通訊——《〈小燕子〉唱起地,不只是“鋼的城”》,刊載于3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文章刊載后,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讓人們對這座城市更加關注。
新華社為何聚焦黃石?
記者眼中黃石是怎樣一座城市?
著眼城市高質量發展又有哪些期待?
近日
黃石日報記者走近稿件采寫團隊
聽新華社湖北分社
社長惠小勇一一“解碼”
《 <小燕子> 唱起地, 小燕子>
不只是“鋼的城”》
采寫背后的故事
新的城市報道探索之作
從“好山好水孕育的城市文脈”談到“‘紅火紫煙’厚植的城市底蘊”,再從“智慧轉型彰顯的城市力量”講到“‘水火相融’涵養的城市品格”,《〈小燕子〉唱起地,不只是“鋼的城”》用9500余字展現了黃石獨具特色的城市氣質。
“我們去了磁湖畔的江南舊雨文化館,一路看了黃荊山、西塞山、東方山……采訪期間,我腦海里就蹦出了一幅‘好山好水,于斯為盛’的畫面。”雖然工業是黃石的城市名片,但惠小勇和采寫團隊其他成員能感受到,黃石的春天就如同小燕子里歌詞寫的那樣“這里的春天最美麗”。“黃石的好山好水沒有辜負《小燕子》里的歌詞,我們希望通過記者實地走訪,帶著讀者們游覽黃石。”
謀篇布局時,采寫團隊最初打算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城市觀感;第二部分是以礦冶文化為源頭的工業發展;第三部分寫人文。然而,初稿出來后,采寫團隊對作品并不滿意。“第二部分比重太大,給人的感受是黃石礦冶文化特點太深厚。”于是他們精益求精,決定繼續打磨稿件。
“我們又消化了更多書籍,發現黃石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支撐了湖北歷史上的數次輝煌。”縱觀整個湖北發展史,惠小勇認為,黃石曾一度站在時代的潮頭。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占有了銅綠山及長江中游江西、安徽一帶豐富的銅礦資源,掌握了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鑄造了大量的青銅兵器,為其一度雄踞南方,稱霸諸侯奠定了雄厚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基礎。另一次是在近代洋務運動中,依托大冶鐵礦興起的漢冶萍煤鐵公司引領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肇始,加上沿江貿易帶來的商業繁盛,使黃石成為近現代經濟、社會、文化變革的一個先行地。
新中國成立之后,黃石憑借資源優勢和工礦基礎,擔起了歷史賦予的使命,迅速崛起為礦冶名城。這里誕生了全國十大特鋼之一的大冶鋼廠、全國十大鐵礦之一的大冶鐵礦、全國三大水泥生產基地之一的華新水泥、全國六大銅礦之一的大冶有色等27個重點工業項目。工業的崛起,推動黃石經濟的快速增長,一度成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江南山水不足為奇,幾度撐起楚地的輝煌,這個特點才是黃石最明顯,最獨有的。”經過商量,采寫團隊決定寫完黃石自然山水后再宕開一筆,把黃石礦冶興盛帶動全國發展的歷史說開。最終,定稿分成了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從歷史與現實交融的角度切入,讓讀者從歷史文化的感受里與作者想表達的觀感相契合,從另一個角度看黃石、讀黃石、理解黃石。
與傳統的城市報道不同,《〈小燕子〉唱起地,不只是“鋼的城”》一文以文化根脈解碼城市基因,以歷史邏輯解讀城市內核,在歷史風物與時代新貌的融合中,探究黃石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人文底蘊和現實力量,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城市工作重要論述精神指導下,開展的城市報道探索之作。
人民城市蘊藏發展潛力
有人說,黃石是一座獨具魅力的城市。惠小勇也非常贊成這一觀點。
“黃石是一座山水相融、人文相親、鐵水相連,各方優勢明顯的重要節點城市。”在惠小勇看來,特殊的自然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孕育了黃石特別的人文情懷。在黃石采訪期間,這種人文情懷總能給予他最溫馨的感受。
在磁湖邊,82歲的黃石老人張家泉在得知新華社記者的來意后,興致勃勃地拿出手機,展示自己拍的“磁湖美照”;在大冶鐵礦,采寫團隊和礦工們面對面,用心聆聽三代礦工講述從“黑領”到“藍領”再到“白領”的生活故事;在大街小巷,采寫團隊分頭采訪了街頭巷尾那抹暖心的“志愿紅”……
“在他們的眼里,我能看見對這座城市的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歡。”惠小勇說,心態平和且性情溫和的黃石人會生活,也熱愛生活,這離不開城市發展“以人為核心”的思路。
“城市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城市,而城市的發展根本在于這里的人是怎么樣的。”在一路采訪中,采寫團隊感受到的是黃石人包容、創新、果敢、務實的作風和氣質,“這些元素加在一起讓人感到這座城市有很大發展潛力”。
這種感覺在黃石城市發展中得以一一應驗。
推動城市發展園林化。黃石以建設生態宜居之城為抓手,大踏步跨越黃荊山、挺進大冶湖,開發區·鐵山區一體化改革穩步實施,建成“三園三館三中心”,大冶湖核心區骨架基本形成。完善城市功能,改造老舊小區,新增奧體公園等生態綠地,黃石躋身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榜。高標準建成一批A級旅游景區,進一步擦亮“山水園林市、最美工業城”的品牌。
推進產業發展生態化。黃石以打造先進制造之城為目標,堅持改舊、育新“兩手抓”,過去5年累計投入技改資金過千億元,形成華新公司“變廢為寶”等低碳循環發展模式。建成電子元器件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和有色金屬、特鋼兩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產業鏈條越拉越長、越來越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3年倍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達23%、居湖北省第2位,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進入全國百強。
推進港口發展現代化。黃石在湖北省率先實施“一城一港”戰略,全力推進黃石新港園區建設,成功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和綜合保稅區,建成長江中游第一條公鐵水多式聯運示范線路,貨運吞吐量達6000萬噸、實現5年翻番,成為長江中游最大單體港,“四港聯動”發展優勢持續顯現,黃石入選全國第二批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
如今的黃石轉型無處不在,處處呈現出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宜居新景象。正如文中提到的一曲新歌《這里的春天最美麗》所唱:“敞開黃石的門窗,香樟石榴笑迎四面八方,礦冶名城優美時尚,園林城市宜居宜商……燕子依然在唱,這里的春天最美麗。”
新征程上擔起歷史重任
放眼全球,世界先進城市無不是擁有大視野、講究大格局,始終堅持順應時代大勢、發展大局而勇立潮頭。面向新時代,黃石這顆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江南明珠,早已凝聚起了“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的共識。
“采訪中談起黃石,黃石人總會為曾經的輝煌而自豪:礦冶之都,三千多年‘爐火’不熄;鋼鐵之城,中國近代工業發軔之地;多年來,因在湖北的地位僅次于武漢而被冠以‘黃老二’名號。但黃石一度也曾因資源枯竭而沉郁,因環境污染被貼上‘光灰城市’的標簽,因省內經濟總量排名靠后而落寞。”惠小勇直言不諱,采寫團隊也一直在尋找“一個資源枯竭城市能否扛起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的歷史使命”的答案。
“最終,我們找到了答案,也在文中進行了詳細介紹。”惠小勇表示,黃石既是一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城市,又是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年輕城市。回顧3000多年礦冶文明史、100多年近代工業史和70多年建市史,黃石一直是本區域的重要增長極。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黃石繼續加快推動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集群發力,綠色發展形勢喜人,交通樞紐成勢見效。“這些優勢讓黃石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有了條件、基礎和底氣,一定能擔負起這個歷史重任,重鑄新輝煌。”
在采寫團隊眼中,過去的黃石底蘊厚重,現在的黃石蓬勃發展、充滿活力,未來的黃石前景無限。“黃石人一定能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拿出應有擔當,干出應有作為,贏得應有地位,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貢獻黃石力量!”
(來源:黃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