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7日訊 近日,漢陽區漢榮苑小區率先在全市推行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試點。廚余垃圾不僅實現減量,還轉換成有機肥料供居民使用。4月6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居民李友珍家中,追蹤一袋廚余垃圾從投放、收集、運輸到處理的“分類之旅”,實現全閉環管理。
垃圾分類從家中、餐桌開始
李友珍將家里垃圾分類后,分別投入小區內智能垃圾分類箱。 記者劉斌 攝
上午9時許,家住8棟1單元3樓的居民李友珍坐在餐桌前擇菜,她將不要的菜葉順手扔進廚房角落的一個小垃圾桶內,這是她家“專用”的廚余垃圾桶。
“剩飯剩菜屬于廚余垃圾,我專門扔進這只桶里,用過的餐巾紙屬于其他垃圾,則扔進旁邊這個袋子里。”李友珍對記者說,他們家垃圾分類從餐桌開始,每次吃完飯都把垃圾分開扔,已經養成習慣。
裝菜葉的垃圾桶滿了,李友珍系緊垃圾袋,下樓走幾步就到小區智能垃圾分類投放點扔垃圾。她用手機掃碼,點擊屏幕上的“廚余垃圾”字樣,綠色箱門自動打開,只見她非常小心地將垃圾袋解開,將菜葉倒入綠色桶,又點擊屏幕上的“其他垃圾”,再把空垃圾袋單獨投入灰色桶。
“李阿姨分類非常標準,菜葉屬于廚余垃圾,裝菜葉的塑料袋屬于其他垃圾,所以要分開投放。”垃圾分類督導員介紹,但是因為現在不可能讓所有居民都做到像李阿姨這么精準,所以他們在處理環節安排專人進行破袋分揀。
這臺設備將廚余垃圾變成有機肥,垃圾減量九成
小區環保小屋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濕垃圾處理設備,進行廚余垃圾就地處理。 記者劉斌 攝
11時許,一輛小型垃圾清運電動車駛進小區,后面可放4個垃圾桶。清運人員打開李阿姨剛才投放的智能垃圾箱,拖出已裝滿的綠色廚余垃圾桶,放在電動車后面,然后駛出小區,將垃圾桶運至500米開外的環保小屋。
記者看到,環保小屋內,灰色桶和綠色桶分類擺放,另外一端擺放著一臺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屋內還配備了高壓清洗、通風等功能設施。
分揀人員將綠桶內的一袋袋廚余垃圾進行破袋分揀,廚余垃圾經分揀平臺傳送運輸帶送至粉碎系統,擠壓脫水,進入發酵倉,經過24小時發酵,最后轉換成有機肥料。過程中產生的水經油水分離器過濾沉淀,達標排放;產生的氣經過噴淋設施除塵除臭,再經過紫外線光解加活性炭吸附,達標排放。
漢陽區生活垃圾分類專班負責人介紹,按照《2023年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要點的通知》要求,漢陽區積極推進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工作。今年初,在漢陽區生活垃圾分類專班和龍陽街道的統籌規劃下,芳草社區聯合宏僑科技在漢榮苑小區推行“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試點”。
3月,這臺日處理量達2噸的廚余垃圾處理設備正式投入使用,這也是武漢首次在居民小區投用日處理量達2噸的廚余垃圾處理設備。
“目前,漢榮苑小區共有居民988戶,垃圾分類投放率達到76%,每天產生廚余垃圾近1噸,通過這臺設備可生成有機肥料近100公斤,也就是說廚余垃圾可減量九成。”該負責人介紹,今年3月設備正式運轉以來,已累計處理廚余垃圾4860公斤,產生再生肥料437.4公斤。“這臺廚余垃圾設備的投入使用,不僅實現垃圾減量,還從根本上減少了廚余垃圾運輸成本,減輕了終端處理壓力。”
垃圾分類積分可抵扣物業費
保潔人員將廚余垃圾轉運至環保小屋。 記者劉斌 攝
據了解,絕大多數進行垃圾分類的小區,負責物業和垃圾分類的分屬不同公司,但是負責漢榮苑小區物業、保潔以及垃圾分類的是同一家公司,他們利用這個優勢將垃圾分類與物業管理結合起來。該公司開發了一個小程序,居民注冊后每次分類投放垃圾可積40分,每天最高可積240分,相當于1.2元。
“這些積分可抵扣物業管理費,我們還與周邊商戶協商,可用積分抵扣消費,目前已成功對接藥店、洗車店、水果店,接下來還將和生鮮店、便民超市接洽。”該負責人說,這些舉措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結合,可以提高分類積極性,逐漸形成分類習慣。
記者看到,居民李春波的卡上已經積攢了6000多分,她準備到時一起兌換。
“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后生成的有機肥料,我們也會送給有需要的居民,用來種花。”該負責人說,通過這種形式也讓居民了解到分類投放是有意義的,讓大家可以親眼看到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后的閉環成果,打消大家心中的疑慮。
廚余垃圾經過專業設備就地處理,變成有機肥料,不僅減少廚余垃圾運輸成本,還減輕終端處理壓力。 記者劉斌 攝
據了解,在居民小區進行廚余垃圾就地處理消納成肥料,在北京、上海、深圳、濟南等城市已經開始實行。
(長江日報記者陶常寧 通訊員周玉琴 肖赟 曾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