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黎小雙)4月4日,長江日報記者獲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國家頂級節點(武漢)中,接入企業節點最多的二級節點是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飛公司”),目前該節點已接入2240家企業。
中國信通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武漢運營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二級節點是標識解析體系中直接服務企業的核心環節,有鮮明行業特色。我國光通信行業首個二級節點就在長飛公司,借助這一數字新基建建設,武漢“獨樹一幟”光電子信息產業早已突破一隅。
工業互聯網國家頂級節點(武漢)運營中心展示大廳。 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工業制造過程中的人、事、物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利用“一物一碼”的底層邏輯,串起智能制造的“生命線”。
武漢頂級節點每天為中部四省提供網絡支撐,平均日解析量超過1100萬次,相當于每秒解析量超120次。每1秒在發生什么?
一道綠光閃過。位于武漢東邊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的服務器“眨巴”了下“眼”。
15公里外的長飛公司二級節點,剛運來的有“身份證”的物料,經企業光纜生產系統掃描解析后入庫。一盤光纜,里面的光纖用的哪根預制棒?哪些原材料?通過產品上唯一的“數字身份證”,基于標識解析和區塊鏈技術,這些信息都能一一查詢。帶有物料信息的標識碼將被印刷到光纜盤上,客戶只要掃碼就能實現光纜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
自武漢頂級節點不斷延伸,“神經末梢”還在生長。
距離長飛公司二級節點近30公里外的盛隆電氣鄂州基地,斷路器等元器件的生產,正在通過數字孿生進行生產前的設計,模擬生產和檢驗的全過程,在這里,除產品、零部件、機器設備外,物料清單、生產模型、工藝參數等虛擬資產也擁有唯一的“身份證”。
有自建能力的大企業通過自建二級節點接入國家頂級節點,沒有自建能力的企業可接入公共機構建設的二級節點,獲得公共服務資源。正是通過接入二級節點,通過數字標識解析體系賦能,這里未來將成為盛隆電氣智能用電全產業鏈產品全球供應中心。
據介紹,武漢頂級節點服務對象中,中小企業占比九成,“神經末梢”直達最鮮活的經濟“毛細血管”。
從武漢,到武漢都市圈,“神經中樞”發出的信號,又向長江中游城市群繼續進發。
400公里外,江西省深根銅箔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標識解析的全連接工廠內,每一臺生箔機的電流被實時監控,工廠“中樞”能對近百臺設備的能耗進行實時分析與告警,再也無須每兩個小時到現場巡檢一次。這家企業正是接入武漢頂級節點的四省上萬家企業之一。
據介紹,長飛公司將自身方案向與長飛工藝流程相近的流程和離散制造行業進行應用推廣,有色金屬、鋰電銅箔、輸變電等行業企業也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
從光谷東到湘贛豫,從一束“光”到各行各業,武漢國家頂級節點等數字新基建不僅助力武漢超3000家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迭代升級、超700條智能化產線釋放產能,更不斷激活工業互聯網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神經末梢,支撐武漢構筑“數字九州通衢”、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