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發燒不是件少見事,不過如何處理卻是門講究。近日,一對父母給高燒的孩子擦酒精導致其酒精中毒受到廣泛關注。不少網友都感到震驚:原來一直以來熟知的方法竟然有如此風險。
據報道,近日在廣東深圳,4歲的曉月(化名)反復高燒,父母多次用75%酒精擦拭孩子和濕敷,未揮發的酒精進入孩子皮膚,導致孩子急性酒精中毒,出現了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大腦功能受損,被送入重癥監護室。
“我也是才知道不能這樣”“這個好多人不知道”“天哪父母瞎倒騰害了孩子”……孩子有個頭疼腦熱是個很常見的事情,卻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這讓很多網友感到十分吃驚。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熟知這個方法且“親身實踐”過或給孩子實踐過的人不在少數。不過,南京市兒童醫院急診醫學科(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葛許華提醒,孩子發燒時,擦酒精、捂汗、退燒針、藥物灌腸、捏痧刮痧等也是不可取的方式。
“有人是認為酒精揮發的時候能帶走熱量,但其實冰涼的酒精涂在身上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毛細血管收縮,這時候小孩會感覺到更不舒服。同時毛細血管收縮時會減少熱量的蒸發、減少熱量的丟失,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退熱效果。”葛許華介紹,即使使用稀釋過的酒精,雖然酒精的含量低了,但是依然會有冰涼的效果存在,仍然是有血管收縮的作用。大量酒精經過皮膚被孩子吸收后,對于對酒精耐受力較差的小朋友來說,便會造成酒精中毒。
記者注意到,如此多退燒方式的出現,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太多人對“發燒燒傻了”這個觀點深信不疑。“單純的發燒并不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葛許華直言,我們所知道的有一些人“把腦子燒壞了”,其實是老百姓一個很通俗的講法。其原因有可能就是患兒本身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比如腦炎或者是腦膜炎等疾病,同時表現為發熱。
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大部分的發熱并不用太過擔心,發熱是很多的小朋友感染性疾病最開始的表現。溫度高的時候,口服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是唯一有效的退熱方案。只要孩子體溫不是持續在39℃以上,吃過退燒藥之后溫度能夠降一陣,哪怕過幾個小時又再燒起來的話,單純發熱對小孩的神經系統不會造成嚴重的問題。間隔4~6個小時以上,如果還是高熱還可重復使用退燒藥。
葛許華提醒,發熱期間家長需要注意觀察小孩的精神狀態如何。“如果說燒退了之后小朋友的精神狀態還可以,也能吃也能玩,大部分的問題都不大。但如果說合并了明顯的咳嗽、嘔吐、嗜睡、抽筋等神經系統癥狀的話,則需要及時就診。”此外,專家指出,如果孩子發熱超過兩天還是表現為退熱藥不能離,一停藥又燒得很高,也建議盡早就診,排除其它病因。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呂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