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周末,一場小型的家庭讀書會,在葉少雄女兒葉楊位于東莞的家中舉行。又到清明,父親葉培元已離開9年了。誦讀著父親留下的一封封家書,葉少雄的眼睛濕潤了。睹物思人,父親的諄諄教誨猶在耳畔。
葉少雄(右一)舉辦家庭讀書會紀念父親。
葉少雄今年68歲,是青山區冶金街道居民,他整理父親40多年的信件并編輯成書的故事,如今已被街坊鄰居們熟知。
葉少雄在為籌建中的家書展覽館整理資料。記者覃柳瑋 攝
《葉培元家書》共收錄了137封書信,從理想抱負到思想修養,從杜絕陋習到廉潔自律,從為人處事到加強學習,涵蓋了教育子女成長的諸多方面。見字如面,薄薄的家書見證著時代變遷,也記錄者葉家人濃濃的家國情懷。
作為一份難得的家教家風活教材,《葉培元家書》如今已被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圖書館等機構收藏。
《葉培元家書》被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收藏。記者覃柳瑋 攝
“到生產勞動中去刻苦鍛煉自己”
當個工人,不要當干部,更不要去坐辦公室,要有到生產勞動中去刻苦鍛煉自己的思想準備,要到工人階級中去接受再教育。
——摘自《葉培元家書》1976年10月1日
葉少雄回憶,父親寄回家的第一封信,是1969年8月15日。
葉少雄當時在上小學6年級,父親在離家40多公里的沔陽縣通海口區(現“仙桃市通海口鎮”)任區長。工作繁重加之交通不便,父親一年只能回家兩三次,書信便成了父子間的主要溝通方式。
葉培元在第一封信中寫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通海口全部是供應百分之四十的麥米,區里和各機關都是吃麥米,在糧食上要精打細算,切莫馬虎。我們區最近兩天大雨就漬了四萬多畝田去了,區里還是叫我搞水利,我準備明天就上堤去,主要是帶一千多民工搞堤防的修補和處理裂縫。”
葉培元在通海口區工作期間,長期在生產隊蹲點,辦試驗田,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偶爾到父親的工作地點,葉少雄見到的是不一樣的父親,他回憶說:“我常常看到,精干黑瘦的父親戴著一頂斗笠,襯衣的袖子卷得高高的,腳蹬草鞋,褲腿常卷起,膝蓋處是兩個大的補丁,辦事、下鄉總是一輛半舊的自行車。”
因為工作突出,葉培元多次獲得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1971年,葉培元明知自己身體不適,但仍堅持工作,病情加重導致肝硬化腹水,在工作崗位上病倒了,被送往武漢就醫,醫生當時還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1976年,葉少雄參加工作,他成為武鋼的一名工人。剛進廠面臨工種選擇,葉培元在信中建議兒子當個工人,要在工人群眾中去汲取營養,在勞動中鍛煉自己。
葉少雄沒有辜負父親的期許。熱軋廠的設備從國外進口,工人們不認識外文標識。葉少雄堅持自學,他花6年時間掌握了英、俄、日三門外語。作為班組長,他還為工友們上課,教大家認識設備上的關鍵術語。葉少雄是武鋼“三爭精神”的親歷者,工作期間,他多次榮獲武鋼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葉培元是一個慈父,但也非常有原則。1977年,葉少雄從東北實習回來后,養成了與熟人吃飯時上門買水果的習慣。父親寫信教育他:“遇到得意的事就忘乎所以、沾沾自喜,遇到不如意的事就灰心喪氣,這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你我除了父子關系,你我都是共產黨員,我不能看到一個黨員,而且是一個年輕的新黨員,有錯誤的東西不批判。”
葉培元家書的手稿。記者覃柳瑋 攝
“千萬不要浪費了大好時光”
再次希望你要加強學習自修,不管考不考大學,都要學習鉆研技術,千萬不要浪費了大好時光,不學無術的人,今后是無有前途的。
——摘自《葉培元家書》1977年10月23日
1977年,恢復高考,全國掀起學習熱潮。葉培元找到兩份復習提綱,隨家書分別寄給了葉少雄和女兒葉少英。
葉少雄當時正在湘潭電機廠實習,父親給他制定了復習計劃:“用一年時間復習好高中的全部功課,扎扎實實達到一個優秀高中畢業生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專攻大學外語課程,兼學點數理化知識。”
1979年,葉少雄報考了華中師范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俄語及總分過線后,又參加了口試。最后雖未能如愿,但父親多次寫信鼓勵他自學成才,希望他在搞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自修文化課程,學習科學技術知識。
葉少雄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父親經常會給他們兄弟姐妹4人寫信。
大妹葉少英在武漢教師進修學校讀書期間,葉培元除了幫助購買書籍、詞典,更是在書信中不斷提出學習古典文學等方面的建議,指出女兒在學習中的不足。葉少英回憶說:“父親多次批評我,作為語文教師要練出一手漂亮的鋼筆字。他要我要把字典、詞典當作小說來讀。他還會用紅色筆將我寫給他的信修改得密密麻麻,再反饋給我去體會。”葉少英在武鋼十一中任教30多年,成為一名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曾獲武漢市優秀語文教師、百優班主任等稱號;三弟葉少平靠自己的努力自主創業;小女兒葉少琴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直接受到父母的教誨,后來成為一名政法干警,曾獲仙桃市十佳干警稱號。
記者翻看《葉培元家書》,勤奮好學、艱苦樸素、正直厚道、奮發有為等主題貫穿始終。
除了給兒女寫信,葉培元還給孫輩們寫信。他在2003年寫給正在讀大學的孫女葉楊的信中說:“加強思想品德修行,對一個青年學子來說十分重要,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規范,要有大學生的風范。”如今葉楊也已為人母,她時常會把爺爺的家書讀給孩子們聽。
《葉培元家書》。記者覃柳瑋 攝
“幸福的家庭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一個和睦、健康、充滿活力的幸福家庭,是用金錢買不到的,金銀財富不等于幸福,這點使我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
——摘自《葉培元家書》1994年3月2日
“婆婆”是葉培元在家書中經常提到的人。“今帶來人民幣40元,給婆婆兩元零用。”“你和少英要對婆婆好些,不要惹得婆婆生氣。”“婆婆這幾天還好嗎?我很掛念,叫婆婆注意身體,你們要聽話,幫助多做些家務事,不要淘神。”
葉培元口中的“婆婆”是他的繼母楊鳳蘭,葉培元的生母1939年去世,在葉少雄的記憶里,父親對“婆婆”如親娘一般。
葉少雄清楚地記得,葉培元的侄子三友有一次寫信時忘了問候“婆婆”,葉培元專門借此事教育兒子。“婆婆不單是我們家里的老人,而且也是我們葉家這幾家的老人。不但是你的婆婆,而且也是三友他們的婆婆,他寫信來為什么連婆婆都不問候呢?我看了信也很生氣,他真是不懂事,我寫信去已經批評他了。”
長輩的垂范對良好家風的形成和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葉少雄也將這些精神傳承給了自己的孩子。“我與女兒葉楊多是電話聯系,在思想上,我要求她艱苦奮斗。葉楊大學時就入了黨,后來又繼續攻讀研究生,如今她已成為一名人民警察。在生活中,我要求她樸素節儉,不要和別人攀比。”今年春節,葉楊為了讓外地同事能回家過年,主動提出值班,葉少雄很欣慰。
從1969年開始到2014年去世,葉培元書寫了幾百封家書。2019年,葉少雄開始著手整理這些家書。2021年9月,共15萬余字的《葉培元家書》出版。葉少雄說:“家書抵萬金,它是表達情感的載體,也是家教家風的重要傳承。父親總說,理想的人生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體的,他的教誨是我們幾代人做人的準則。”
(長江日報記者覃柳瑋 通訊員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