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
《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并發出通知
要求各地區各部門
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3月21日起
長江日報陸續在頭版
刊發6篇評論文章
▼
調查研究“省略不得、馬虎不得”
長江日報評論員 劉功虎
(長江日報 2023年3月21日 頭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多次強調它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是我們黨思想理論寶庫中的一個著名論斷,它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在今天依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深入調查情況、認真研究問題,才能有正確的方略、正確的政策。如果對于情況和問題沒有調查研究,不知底里,那么所謂的發言一定是閉著眼睛瞎說,也不可能有解決問題的正解良策。我們今天的黨員干部,多從校園徑直進入機關大院,基層一線經歷打磨相對較少,客觀上也要求大興調查研究。
遇到問題,不作調查研究,沒有發言權;搞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調研,或是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發議論,也談不上有發言權。這類錯誤的做法,很可能讓決策偏離實際,給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造成損失。
調查研究不是觀花、掠影,無需儀式感,也不是一個程式,不能走過場,它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領導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
習近平總書記是調查研究的典范和表率。“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他這么說也這么做,在河北正定時經常騎著自行車下鄉,騎到滹沱河沙灘就扛著自行車走。到浙江工作才一年,就走遍全省90個縣市區,“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跑深了與廣大干部群眾的真切感情”。
《之江新語》收有一篇短文,作者習近平在里頭打了個生動的比喻: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文章指出,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千萬省略不得、馬虎不得。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
長江日報評論員魯珊
(長江日報 2023年3月23日 頭版)
當今信息時代,大數據、微信、視頻電話已經廣泛應用,調查研究為什么仍然重要?
調查研究是深入基層、走入群眾、走進實踐去調查,親眼看、親耳聽、親身感受,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這是任何“比特”數據都替代不了的。1937年,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說,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八十多年過去了,這個比喻仍然鮮活生動有力。調查了,掌握了真實信息,摸清了底里;研究了,理清了事情脈絡,找到了問題關鍵,才會有發言權,才會有管用好使的對策。
信息時代,數據龐大而靈敏,是我們了解事物面貌的重要參考。但是,“鍵對鍵”不能替代“面對面”,鮮活的人、生動的事,是大數據無法感知,也無法代言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黨員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有鹽同咸、無鹽同淡,與人民群眾是血肉聯系、魚水深情,大數據反映信息但反映不了情感,無法密切我們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親身感受,親身體驗,感知細節,也不是任何匯報、數據所能替代的。
當然,信息數據與調查研究并不對立。順應信息化發展潮流,積極使用網絡調查、大數據調查等新手段新方法,把傳統調研方法和現代調研手段結合起來,把微觀調查和宏觀調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有助于我們對現實情況的把握更客觀、更全面、更深入。信息數據是手段、是輔助,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的優良傳統,我們決不能丟。
越是數據發達、信息便捷的時代,我們越要重視調查研究的價值,越要重視人民群眾的需求與感受,更需要撲下身子、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山溝溝里有馬克思主義”
長江日報評論員劉功虎
(長江日報 2023年3月24日 頭版)
今天,社會豐富性遠超以往,新的社會主體、新的社會活動、新的社會關系層出不窮。信息豐富性也遠超以往,人們獲取信息不僅更為便利,很多信息也變得對稱起來。黨員干部更要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穿透信息數據的層巒疊嶂,更加深入豐富鮮活的實踐。
在通信發達的條件下,打打電話、發發微信,看看材料、聽聽匯報,干部足不出戶也能了解很多情況。但是這終究隔了一層,這個隔層,容易讓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產生新的信息“不對稱”,終歸沒有現場看、當面聽、直接問和“七嘴八舌式”的討論來得真實鮮活。
調查研究不是對干部工作的補充,而是做好工作的基礎。調研應當怎樣做?應隨時準備放棄頭腦中固有的條條框框,打破慣常的思維定式,隨時準備認識新實踐、建立新判斷,改造主觀世界。做調研不是帶著心頭已有的“一”去尋求印證,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從實踐中獲得正確認識。調查研究永遠是科學決策的第一手依據,是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
我們黨的歷史已經表明,“山溝溝里有馬克思主義”,“延安的窯洞里有馬克思主義”,這個馬克思主義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現在的黨員干部與革命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普遍學歷高、專業強,更要虛心拜人民為師,向實踐學習,讓自身思想認識和工作能力始終符合實踐發展,切合時代需要。
調查在前,決策在后
長江日報評論員魯珊
(長江日報 2023年3月27日 頭版)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領導干部來說,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一個決定,一個舉措,往往事關事業發展,事關群眾利益,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決策必經調研。領導干部決策,有時通俗地稱為“拍板”,但不能把決策僅僅理解為一瞬間、一聲響的拍板。決策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把調查研究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成為決策的必經程序,才能減少決策的隨意性、盲目性,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領導干部是做決定的人,調查研究不在決策之“旁”,不在決策之“外”,就在決策的過程之中。要決策必調研,調查研究絕非可有可無,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調查研究與決策有個先后關系問題,調研須在決策之前,先調研后決策。只有沉到現場,深入實際,才能真發現問題,發現真問題。在我們向群眾問計問策、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的過程中,在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把握中,就會獲得管用的法子、解決問題之“策”。客觀說,領導干部有著超常的經驗、視野,正因如此,決策時要謹防憑個人習慣、經驗、喜好作決策。堅持先調研后決策,才能克服憑經驗辦事,避免拍腦袋決策。
決策正確,符合實際,事業就順利發展;決策不正確,脫離實際,造成了決策失誤,事業就會蒙受損失。對于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來說,那些事關事業發展大局、事關群眾根本利益的事情,還要做到不調研不決策,這也是敢于決策、善于決策的題中應有之義。
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正確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精準落實少不了調查研究。領導干部要真正撲下身子、“身入心至”,不斷提高調查研究能力,使決策符合實際、群眾擁護,決策就能更接地氣、更有實效。
用黨的創新理論聯系實際
長江日報評論員魯珊
(長江日報 2023年3月28日 頭版)
黨員干部調查研究要撲下身子、沉入現場,但并不等于漫無目的,無的放矢,也絕不是“頭腦空空”地下去,而要理論聯系實際。
文藝工作者要去采風,社科工作者要做田野調查,黨員干部搞調查研究與之不同,腦中要有立場方法,心里要有明確目的,手上要有具體問題,現場走深走實,才能更好研究問題、找到對策。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這個實踐性是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如果只是從理論到理論,可能陷入“本本主義”,不能說真正掌握了理論。另一方面,漫無目的走現場、做記錄,從具體到具體,則可能陷入“經驗主義”。
調查研究要理論聯系實際,這個理論不是別的,而是黨的創新理論。從歷史上看,我們黨的歷史,既是一部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贏得勝利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理論聯系實際的歷史。新時代新征程上,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調查研究,既是頭腦與身體的結合、思想與行動的結合,也是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聯系實際、同實際相結合的過程。
黨員干部通過深入調查研究,一方面不斷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真正學懂弄通,把頭腦切實武裝起來;另一方面,運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律,使之成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真正做實。
研究和調查一樣重要
長江日報評論員劉功虎
(長江日報 2023年3月29日 頭版)
調查研究,包括調查和研究兩個環節,二者缺一不可。具體到工作實際,既有調查不夠的問題,也有研究不夠的問題,可能后一個問題更突出。我們要防止調查多、研究少,把研究放在與調查同等重要位置,在調查的基礎上下足研究功夫。
怎樣研究、研究什么,是首先應回答的問題。黨員干部搞研究,不是天馬行空、凌空虛蹈,缺少思想的武裝,沒有立場觀點方法,是研究不到點子上的。我們要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深入研究,要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進行研究,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進行研究。總之,研究是要有思想武裝,有政治站位,有大局意識,有中心任務,有人民情懷,等等。
要研究調查材料。調查回來,裝了一籮筐材料,如果不深入研究分析,仍然是事倍功半。調查得來的素材往往很多,需要我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做深入細致的思考研究,透過現象抓本質,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要研究重大問題。問題有大小、有難易,有淺層與深層,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更多地研究重大問題,這包括重點問題、老大難問題、深層次關鍵性問題等等。這不是說一般性問題不用研究,也不是說小問題不起眼無所謂,而是說,重大問題事關大局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對重大問題的研究把握,可以起到綱舉目張作用,直擊要害,能夠更好地破解難題、打開局面。
要研究對策本身。調查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作出正確的決策。但有了對策,不是說調查研究就完成了。有的時候,解決一個問題,會有幾個不同的對策方案,哪個政策效果更好,真正管用好使,同樣要做一番深入的研究、論證和比較的工作。這樣,出臺的政策措施,就會收到實效、預防風險,贏得群眾真心點贊。
(編輯整合:王戎飛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