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準確把握在武漢都市圈發展中的優勢和有利條件,找準工作抓手和切入點,加快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3月28日荊楚網首頁首屏刊發市委副書記、市長吳之凌署名文章《把握歷史機遇?扛牢歷史責任?高質量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今日本報全文轉發,引導全市上下全力把握歷史機遇,以更寬視野謀劃重要增長極;全力扛牢歷史責任,以更高質量打造重要增長極;全力夯實安全基礎,以更好水平建設重要增長極;全力推動成勢見效,以更實舉措保障重要增長極。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省委書記王蒙徽在黃石調研時指出,黃石要準確把握在武漢都市圈發展中的優勢和有利條件,找準工作抓手和切入點,加快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市委研究決定,要按照“體量不能小、增速不能慢、品質不能低、發展不能虛、底線不能破”的原則,推動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成勢見效。使命在肩,責任如磐。我們務必把握歷史機遇、增強發展主動、強化責任擔當,對標對表謀發展,守正創新抓落實,切實把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轉化為奮進力量,把黃石的潛在優勢轉化為跨越發展的勝勢,持續推進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作出更大貢獻。
一、全力把握歷史機遇,以更寬視野謀劃重要增長極。我們要跳出黃石看黃石,立足全局謀未來,當前要進一步深刻認識和把握三大機遇,營造更強發展氣場。一是把握重回省域發展核心的戰略機遇。省委提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把打造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作為先行區建設的關鍵之招,賦予黃石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歷史使命,意味著黃石正處于全省發展戰略的核心之核心。國務院明確黃石的規劃定位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可以預見,黃石在國家和省級戰略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內外聯動的發展作用越來越關鍵。二是把握面臨多重疊加的政策機遇。擁有全國城市更新試點、國家“無廢城市”、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綜保區等多個金字招牌,時速350公里高鐵、市域鐵路、多式聯運等一批重大項目在黃石集中布局,武漢新城建設和花湖機場投運,各類政策機遇在黃石歷史性匯聚,必將催生推動黃石發展的強大動能。三是把握處在城市能級躍升的時代機遇。經過多年轉型升級、接續奮斗,我市經濟總量歷史性突破了2000億元大關,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全面奮進全省第一方陣,全市上下干群同心、大抓發展的氣場已經形成。當前的黃石,已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進入歷史重要發展時期,為黃石打造重要增長極打開了時間窗口。機遇稍縱即逝,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主動搶抓機遇、全力用好機遇,快干實干巧干,切實把歷史機遇轉化為打造重要增長極的強大力量。
二、全力扛牢歷史責任,以更高質量打造重要增長極。在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找抓手、求突破、強擔當,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進四化同步發展,進一步放大優勢、補齊短板,持續推進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切實增強重要增長極的硬核支撐。一是全力以赴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在湖北扛牢經濟大省使命中爭當“主攻手”。制造業,既是黃石的“壓艙石”,也是“千斤頂”。對標全省“三高地、兩基地”和五大優勢產業,突出光谷科創大走廊、沿江高質量發展帶“一廊一帶”布局,抓牢抓實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園區平臺建設、科技創新賦能,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打造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臨空經濟等四大優勢產業集群,力爭到“十四五”末,工業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二是全力以赴打造長江中游水鐵聯運重要節點,在建設武鄂黃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中爭當“先行軍”。充分發揮黃石臨江、臨港、臨空、臨光谷優勢,全面對接武漢新城和花湖機場,持續深化與港口、鐵路、機場等頭部企業合作,加快武漢新城至黃石新港快速通道、機場高速二期等“三條高速、三條快速路”建設,推進武鄂黃市域鐵路、福銀高鐵黃石段等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完善黃石新港“億噸大港”集疏運體系,提升多式聯運能級,加快打造武鄂黃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三是全力以赴推進城市更新和完整社區建設,在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中爭當“行動派”。對標沿海發達城市,加快實施大冶湖新區核心區集聚開發等重點項目,提升新區承載能力。堅持共同締造理念,加快完整社區建設,統籌推進老舊小區、危舊房改造、“城市大腦”建設,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突出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利用,實施城市品牌創建、推廣和賦能工程,提升城市軟實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四是全力以赴推進強縣工程和鄉村振興,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中爭當“實干家”。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鎮域經濟,提升縣城、集鎮聚集水平,提升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能力。加快推進五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大力發展“小新鮮、美精尖”特色農業,提高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水平。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聯農帶農富農利益聯結機制,更好促進共同富裕。以釘釘子精神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全力夯實安全基礎,以更好水平建設重要增長極。統籌抓好安全與發展兩件大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決守牢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底線。一是守牢流域安全底線。深入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重點實施大冶湖、保安湖等“六湖”連通和富水流域綜合治理“兩大工程”,全面提升排江調蓄灌溉能力。二是守牢生態安全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實施治山、治水、治氣、治土等“四治”工程,高水平推進長江大保護。認真落實“雙碳”要求,積極創建“無廢城市”。三是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四是守牢經濟安全底線。積極化解政府隱性債務,堅決遏增量、化存量。鞏固“保交樓”成果,推動房地產業高質量發展。五是守牢社會安全底線。統籌抓好安全生產、基層治理等工作,著力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四、全力推動成勢見效,以更實舉措保障重要增長極。重要增長極不是喊出來的,是靠干出來的,必須作風更頑強、服務更優質、保障更有力。一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錨定目標、埋頭苦干,聚焦交通互聯、產業升級、協同創新等重點領域,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努力把美好愿景變成現實圖景。二是項目引領強支撐。謀深謀實謀細重點任務、重大項目、重要支撐,持續推進“一月一簽約、雙月一開工、季度一拉練”,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三是加速奔跑優服務。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堅持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一窗通辦”等改革,以更大力度推進“雙千”服務、企業家“早餐會”、“周末跑工地”,全力當好奔跑的“店小二”。四是守正創新抓落實。堅持以市場手段、改革辦法、法治思維,統籌推進行政審批、要素保障、項目落地、投融資等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創造性推動各項工作更好更快落實。(吳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