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訊(記者李建華) 3月25日,“吳仕民文學作品研討會”在湖北大學舉行,與會者高度評價了吳仕民先生的系列作品表現出“史傳雄心”,志在為中華民族文化史和交融史提供佐證與記錄。
吳仕民出生于1951年,江西余干人,長期從事民族工作,曾任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是知名的民族學家,著有多部學術專著。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吳仕民始終堅持讀書和寫作,已出版《鐵網銅鉤》《舊林故淵》《佛印禪師》《御窯重器》《剽牛立碑》等5部長篇小說,深受讀者喜愛,引起學界的關注。
圖為研討會現場。主辦方提供
彰顯了作者對現實的關切和地域文化的尋根
研討會由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大學文學院、《中華文學》雜志社共同主辦。來自高校、文學社團、文學雜志社、新聞媒體的10多位專家、學者對吳仕民的文學作品進行了系統的探討。
《中華文學》雜志社社長、湖北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楊如風介紹,《剽牛立碑》深度挖掘和生動呈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歷史;《御窯重器》繪制了一幅中國瓷業畫卷,展示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和偉大的民族精神;《佛印禪師》填補了以禪師為主角的當代歷史長篇小說的空白;《舊林故淵》刻畫了人類在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之間的矛盾沖突和理性抉擇;《鐵網銅鉤》書寫了一部氣勢恢宏的鄱陽湖史詩。
楊如風認為,吳仕民先生的文學創作既富有個性風格,又具有宏大敘事的廣度和深度,呈現出紀實立場與家國情懷、民族精神與文化彰顯、另辟蹊徑與文學關照、生態語境與詩意表達、家園書寫與史詩價值五個層面的鮮明特點,著力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邏輯里重返歷史和生活的現場,進而為中華民族文化史和交融史提供佐證與記錄,彰顯了作者對現實的關切和地域文化的尋根。
“系列作品體現了作者對傳統與現代、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探究,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品立意高遠、注重群像刻畫,其多題材、大跨度的寫作,展現出史傳雄心”,湖北大學文學院劉川鄂教授十分感佩吳仕民的人文情懷、社會情懷、家國天下情懷。
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院長羅義華教授表示,吳仕民的作品始終親近鄉土,關懷世道人心,書寫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
圖為吳仕民先生 主辦方提供
作品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吳道毅教授認為,吳仕民先生作品題材多樣、各具特點,內容豐富動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家國情懷。
“系列作品體現出一種開放性的文體意識——打通文史哲,具體表現為打通了人學與名物兩大傳統,雜糅了聚焦體與筆記體。”湖北大學文學院講師朱旭認為,因為有深厚傳統文化的加持,其藝術價值很有縱深度。
“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站在大人文的高度體察、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舊林故淵》堪稱自然環境和人類命運的交響曲,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寄托著作者對人類工業化、商業化的憂思。”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家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文化傳播教授程韜光如是評價。
武漢理工大學文學院葉瓊瓊教授認為,吳仕民先生的作品文體綜合感很強,兼具散文、小說、詩歌的意味;作品構思精巧,既具有濃郁的詩意,又具有強烈的傳統小說敘事色彩。
研討會由湖北大學文學院院長張鵬飛教授主持,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現代詩工委主任易飛與羅義華教授分別主持了上、下半場的研討。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黃柏權教授在總結發言時表示,吳仕民先生強烈的弘揚歷史文化瑰寶的責任擔當,令人敬仰,與會者以老中青、多學科相結合,全面系統地回顧、研討他的作品,其目的是發揚光大吳先生禮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專家發言摘錄:
《舊林故淵》的生態意識和社會價值、群像塑造、地域特色和民族性、鄉村美學價值和詩意表達令人擊節叫好。
——《中華文學》雜志社主編陽春
《御窯重器》實際展現的是國運、瓷運、人運的交織,作者將正史和野史糅合得很好,從而增加了小說的趣味性、可讀性。
——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黃曉華
《佛印禪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佛理、禪理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并以歷史骨架為基礎,通過適當的想象來補充細節,作者對兩者的把握恰到好處。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黃光輝
吳仕民先生的系列作品具有強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文關懷精神,書中頻繁出現的四言句式是其作品的突出特點,它增強了小說語言形式上的美感。
——湖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