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瞄準科技特派員制度落實、農業核心技術創新、一流農業創新主體培育等精準著力點,讓“科技”沾上泥土氣、扎根沃野里、綻開致富花。
把論文寫在田野上
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在如今的黃石鄉野里,農業的四季更替中,除了農民的忙碌身影外,還有一群特別的“忙碌者”——農業科技特派員。
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湖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涂俊銘多年來聚焦食用菌產業科研。他所研究的新型“菌、菜、棚”多位一體栽培模式,已經在湖北新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鑫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陽新瑞明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菌類種植大棚內“茁壯生長”。
“現在每畝地能增收5000元,還能降低拆裝大棚的勞動強度和人工成本,一舉多得。”菌農們的反饋,也驗證了這種模式的高效和創新。
從大冶的菌棚轉到陽新的油菜地,在那里,一種新型油菜毯狀集中育秧免耕機插栽培模式幫助陽新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讓“冬閑田”變“增收田”。
“在肖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去年實驗油菜毯狀集中育秧免耕機插面積達到500畝,直接經濟效益達56萬元。不僅如此,我們農藥和化肥使用量較常規分別減少了15%和12%。”湖北新育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口中的“肖老師”,是湖北省科技特派員、陽新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負責人肖本木。今年,肖本木研究的油菜毯狀育苗機械移栽新模式還將在陽新縣加大推廣力度,在太湖糯種植面積較大的荊頭山農場、興國鎮、浮屠等鎮(區)計劃推廣面積1萬畝以上,直接經濟效益將達到1120萬元,純效益500萬元以上。除了新型油菜栽培技術之外,多年來,他還積極推廣水稻集中育秧技術、棉花輕簡化栽培直播技術、水稻“+”模式推廣(再生稻、稻蝦共作、水稻+油菜)、小麥精量直播技術、水稻精量直播技術等,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為市級農業特派員,大冶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劉先輝從2016年開始就持續為大冶康之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技術服務,并積極幫助企業在技術創新、科技平臺打造等方面實現突破。
諸如涂俊銘、肖本木、劉先輝這樣的科技特派員在我市還有很多。數據顯示,2022年,我市選派科技特派員186名,深入基層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引進轉化推廣農業新技術80項、新品種100個、新模式85種,服務、帶動農戶9000余人次。
科技賦能鄉野變沃土
科技人才下鄉、創新技術播種,不僅讓農業豐收,也在田野里長出一個個科技碩果。
2022年,我市新認定農業高新技術企業16家,新入庫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10家。全市共建有國家級星創天地3家、省級星創天地15家、市級星創天地47家。
此外,2022年全年爭取省級農業科技計劃項目24項,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13項,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2項,光谷科創大走廊專項1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項,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項目1項,大健康領域支持地方專項1項。大力推進農業創新平臺建設,獲批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農業科技支撐水平不斷增強。
科技范引領新浪潮,創新力開啟新發展。在科技賦能下,鄉野變沃野,東楚大地上一片勃勃生機。
2023年,我市將進一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好農業科技平臺建設和農業科技人才引育兩大動力引擎,不斷提升農業發展創新能力,持續實施農業科技服務,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科技支撐,讓更多的科技人才匯聚田間地頭,讓更多的科研成果扎根芬芳泥土,讓鄉村振興釋放出澎湃動力和十足活力。(陳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