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24日訊(記者陳衛東 通訊員劉丹)“測繪遙感能為智能駕駛做什么?它能夠以用戶可以接受的成本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全天時、全天候感知傳感器;亞米級室內外、地上地下連續導航定位;高精度導航地圖;車聯網上的城市實景影像。”3月23日,2023光谷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大會智能網聯汽車專場隆重舉行。活動首日,武漢大學教授、國際著名地球空間信息專家李德仁和十余位來自華為、百度、集度整車、Momenta GO、科大訊飛、光庭信息、極目智能等全國知名人工智能和智能網聯汽車負責人分別進行精彩的主題演講,活動還吸引了來自全國的數十家人工智能及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參會交流及展示最新創新成果,為與會者捧出一場科技與創新的盛宴。
大會會場。
大會上還舉行了多個重要合作項目簽約,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湖北科投)還聯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發布《2022年武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評估報告》。報告顯示,武漢在經濟規模、科技實力、高新企業培育和政策生態等方面具有較好基礎,匯聚形成算力資源、科教資源、產業集群和網絡設施等方面的特色優勢,武漢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布局基本完成,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加速發展,虹吸效應顯現,人工智能成為引領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與集度科技(武漢)有限公司合作框架協議簽約,“雙中心”將為無人駕駛應用場景提供算力支持。
湖北科投黨委書記、董事長秦軍介紹,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武漢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的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東湖高新區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占全市66%,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占全市82%,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核心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人工智能正在成為引領武漢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未來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將不遺余力支持企業和伙伴使用算力,孵化更多人工智能創新型應用;‘雙中心’將聯合武漢地區的算法頭部伙伴進行積極合作,持續打造更具有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與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框架協議簽約,攜手以光谷強勁的國產化人工智能算力為依托打造我國多模態人工智能大模型。
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介紹,該院已打造出全球首個圖、文、音三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人工智能基礎大模型,開創性地實現了圖像、文本、語音三模態數據間的“統一表示”與“相互生成”,實現了“以圖生音”和“以音生圖”,理解和生成能力更接近人類,為打造多模態人工智能行業應用提供創新基礎,向通用人工智能邁出重要一步。
目前,該多模態人工智能產業聯合體已有60多家參與單位,今年預計將達到100家左右。
“智能網聯汽車是人工智能和傳統產業的融合典范,是推動武漢汽車產業從傳統優勢向未來優勢躍升的重大機遇。”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堅持以技術突破和應用拓展為主攻方向,先后支持車規級自動駕駛芯片,車路協同智能網聯計算平臺等核心技術攻關的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進一步激活創新能力,打造應用示范的標桿領地。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東湖高新區作為武漢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集聚區,勇當排頭兵、打造強引擎。近年來,光谷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緊緊抓住產業變革機遇,爭當人工智能領域的先行者,堅持把人工智能作為光電子信息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優先發展,不斷完善全鏈條產業布局、開展大規模場景應用,初步構建了人工智能產業完整鏈條。
以智能網聯汽車為重點,光谷集聚了200余家智能網聯終端企業,牽手華為、百度、集度等頭部企業,著力打造“光芯屏端網+車路云圖”萬億產業集群,重塑智能汽車3.0時代產業版圖,開啟智能網聯終端產業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