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光電子信息卓越工程師大賽總決賽活動現場。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24日訊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湖北光谷實驗室、湖北九峰山實驗室、湖北江城實驗室的代表都來了,設有與光電子信息相關學科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負責人趕來;產業界來了——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園、武漢大學科技園、潛江高新區等省內光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的開發區、產業園區負責人來了,湖北省制造業工程師協會、湖北省半導體行業協會、光谷激光行業協會等嘉賓也悉數到場。
全球光電子信息卓越工程師大賽總決賽活動現場。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3月23日,全球光電子信息卓越工程師大賽總決賽在光谷舉行。大半個“光谷”趕來觀賽,與其說是比賽,這更像是一場“追光者”的聚會。光谷如何造就?大賽現場回答了這一問題。正是幾代追光人不斷探索光的世界,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卡脖子”技術,做大做強光電子信息產業,點亮一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湖北省制造業工程師協會會長、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新強致詞。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光谷如何突破?湖北省制造業工程師協會會長、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新強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當下,高科技制造行業已從“人口紅利”邁入“工程師紅利”階段,可以說誰抓住了工程師紅利,誰就能制勝未來。工程師群體,不僅具備解決工程技術難題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能力,而且擁有豐富的工程項目經驗,促進產品從“可用”向“好用”、質優邁進,推動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增強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韌性與實力。
武漢敏聲新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李春江現場路演。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最終,武漢敏聲新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李春江帶來的“面向5G通信的高性能薄膜體聲波濾波器”,摘得全球光電子信息卓越工程師大賽總決賽拔尖賽一等獎。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生羅亮帶來的“微電機產業化”摘得創業賽一等獎。李春江的項目瞄準手機核心模塊中的關鍵元器件“濾波器”。到了5G時代,高頻率、大帶寬、低損耗、大功率容量以及高度集成、更加小型化的濾波器,更是直接影響了5G通信技術的發展。
而李春江帶來的濾波器項目,在高頻段性能甚至優于國外產品,已擁有20多家客戶,這為我國邁進高端射頻濾波器的國產化量產吹響號角?!按饲拔覀冊谑⊥庾龊献鳟a線,受到光谷卓越工程師大賽的召喚,我們這家注冊在光谷的武漢的企業決定,回家!”李春江介紹,已在光谷考察產線用地,積極推動高端濾波器產線落戶光谷。
摘得一等獎的工程師羅亮現場路演。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帶著“微電機產業化”項目趕到武漢參賽并層層闖關摘得一等獎的工程師羅亮,是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生,同時還任北京大學工學院協同創新實驗室副主任。他介紹,高精度壓電微電機技術可用于急缺的光刻機制造,也能解決低軌衛星、手機鏡頭模組、元宇宙觸覺反饋等關鍵制造難題,項目團隊為國際TOP3手機鏡頭模組生產商提供微電機產品。據其介紹,該技術擁有2000億人民幣的全球市場規模。
“我們的產品與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鏈非常貼合”,他介紹,當得知大賽信息時便毫不猶豫報名,并非常期待在光谷獲得融資,進行生產線建設和軟硬件開發,“目前我們已在光谷考察用地,打算先將研發中心落戶武漢,并逐步在漢建設產線,我們有信心在光谷成長為行業制造龍頭企業”。
同時,智能異構系統設計、微電機產業化、車規級通訊芯片國產化、水導激光設備、芯片上的超聲、AI工業智檢系統等6個創業賽項目與園區、孵化器現場簽約。
項目現場簽約。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集成電路制造光刻光源掩模聯合優化關鍵技術研究、制藥過程藥物中間體在線檢測及拉曼過程分析系統、“通導遙”一體的在軌數據處理與應急智能服務、個性化康復支具無支撐即時3D打印技術、超微型半導體制冷芯片封裝焊接關鍵技術和面向社區綜合感知的無人自主移動智能終端等6個揭榜賽工程師與發榜方合作簽約。
據大賽組委會介紹,本次大賽獎勵豐厚,獲獎人才除了獲得最高10萬元賽事獎金外,還可直通湖北省高層次人才計劃、省青年拔尖人才、省卓越工程師等相應省級人才項目答辯階段。
對落地在東湖高新區的獲獎人才及“工程師揭榜賽”遴選出的人才,根據引進方式優先推薦入選“3551光谷人才計劃”創新人才及“光谷產業教授”項目;“工程師拔尖賽”獲獎人才可直通“3551光谷人才計劃”創新人才,通過后給予100萬元資助;“工程師創業賽”獲獎人才適用東湖高新區“以賽引才”政策,享受最高20萬元房租減免、差旅補貼、薦才獎勵等支持,符合條件的可認定為“3551光谷人才計劃”創業人才,最高給予1000萬元資助。
大賽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更多產業領域的卓越工程師活動將會持續舉辦。同時,未來將不斷提升工程師群體待遇的“硬激勵”,進一步拓展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持續優化政策保障,還要提升尊重工程技術人才的“軟環境”,通過大賽加大對工程科技類人才的培養舉薦力度,打造一支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
(長江日報記者康華蕾 趙玨 通訊員東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