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22日訊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延綿6300余公里橫貫中國,長江大保護應該要“共同而有區別”地展開。3月22日,2023年長江經濟帶(武漢)水?生態環境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教授王超指出,長江綠色生態廊道的建設共同點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三水”(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為基礎和統籌,必須針對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開展保護與治理。
王超曾經多次從“三江源”“走”到入??冢娮C了長江的變化。他強調,長江大保護是國家戰略,要從根子上治好“長江病”,首先要強化國土空間管控,落實“三線一單”,嚴格按照資源、環境承載力合理配置國土開發空間格局,建設生態保護的空間支撐,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治理過程中,要加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補齊短板,對長江流域尤其是沿江?。ㄊ校┏擎偹廴局卫碓O施運行狀況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水環境治理設施問題清單。
流域綜合治理就是以“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為基礎,統籌干支流、左右岸、上中下游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一個人與水和諧共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
其中,流域治理要加強政策協調,推進多元共治,要建立國家級的長江流域協調機制,正視長江流域不同區域的現實差異,在“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下,采用差異化區域環境治理目標管理,建立跨省的生態補償機制,循序漸進地降低區域間環境協同治理差異。在三江源頭應強化保護,進行生態補給;長江上中游則應該進行水電優化,支流整治和采礦管控;長江中下游應注重江湖關系,濕地保護,同時進行區域管控與生態調度等措施。
科技是支撐力量。王超指出,要加強和完善“1+X”科研組織實施機制,聚焦長江流域重大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一方面,要建立生態環境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及生態環境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野外觀測站等科技資源。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良好研究氛圍并進一步完善科技幫扶機制,推動科學普及,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新科技新技術實施中國治水的全新突破。
(長江日報記者楊絲涵 通訊員郭育軍 攝影:記者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