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22日訊 水生生物如何影響水生態治理?3月22日,2023年長江經濟帶(武漢)水·生態環境科技論壇、“實施流域綜合治理 推進水務高質量發展”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殷戰就“從水生生物種群特征到生態系統功能維持:理論與案例”作主題演講。
殷戰長期從事分子生物學與魚類基因研究,他指出,一個物種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棲息地位置、資源需求及其與其他生物作用的功能關系等,都是水生態治理的重要參考。“盡量維持水中生物的多樣性,就減少了對水生態系統健康的挑戰。”
殷戰介紹,2016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梁子湖中投放濾食性魚類,以控制藻華;增殖和放流食魚性魚類以控制小型魚類、培植浮游動物等,對水質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這充分證明水生生物多樣性對水生態修復作用明顯。
2006、2012年長江江豚野生種群普查結果顯示,長江江豚在湖北荊江門段的種群觀察數量始終最高且上升。對此,殷戰指出,這是因為荊江門段水域岸線、洲灘具有較好的自然植被覆蓋,相較于人造設施密集的坡岸,自然岸帶能保持更完整的生態系統,能為江豚提供更豐富的食物和更優的生存環境,因此讓江豚在自然岸帶連續分布。
如何保持水生生物多樣性?殷戰講出自己的思考,他建議,應建立水生生物調查的大數據分析平臺,構建環境基因數據庫,探索監測新方法,研制魚類、底棲動物、浮游生物圖像人工智能視覺識別軟件與設備,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實時監控、自動預警。“水生態保護不能僅從空中、地圖去宏觀觀察,還要從水體內部進行微觀觀察,認識水世界的生命在生態系統中的結構與功能,依然任重道遠。”
(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通訊員郭育軍 攝影:記者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