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河湖長不能只動嘴不動手,我也是河湖保潔員。”在蔡甸區奓山街道友愛村金堆湖畔,幾乎每天,友愛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湖長郭詩忠都要在這里巡湖,巡視異常情況、撿拾湖岸垃圾。近年來,他帶領村“兩委”班子,把這片曾經因人工養魚導致雜草叢生、異味橫生的湖泊,變得岸線開闊,清波蕩漾。
把水中與岸上的事管起來,當“健康守護人”,全市5051名河湖長,在府澴河、南湖、漢陽六湖等流域積極作為,守土盡責。
東西湖區幺教湖畔,街道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正在巡湖。 記者宋磊 攝
第三十一屆“世界水日”、第三十六屆“中國水周”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從武漢市河湖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近年來,武漢市按照流域河湖長制的新機制“破圈”、集結,用全新的方式治水,推動流域治理取得新成效。
所謂“流域”,是以河湖自然分布、匯水范圍為單元,將一個流域(可能含有多個河流和湖泊)視作一個整體,施行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打破行政區劃、水陸域分界,變單個河湖治理為流域綜合治理。2021年,武漢在全國率先施行流域河湖長制。全市水體劃分不同流域,設立4級河湖長5051名。
“破圈”融合上下游
“上下游統籌、左右岸協同、干支流互動”,2022年11月9日,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四市簽訂《武鄂黃黃(武漢城市圈核心區)河湖長制一體化發展工作方案》,共同推進跨市河湖治理和管護,四市將在劃界確權、“清四亂”、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推進。
一個河湖一個目標,共同保護不分你我。武漢堅持流域統籌,推動跨市聯動,讓河湖治理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高效有力。
新洲的道觀河已經實行生態補償2年多了。在每年100萬生態補償金的支持下,上游的團風縣全面關停礦砂清洗場點、畜禽養殖場。兩地協同聯動治水,使道觀河水質逐步提升,目前穩定在Ⅱ類。
下游向上游找問題,上游為下游堵漏洞,流域“破圈”合作漸成常態。
東西湖上金湖的匯水范圍有部分位于硚口區華生片,調查發現該片區的雨污管道存在混錯接,導致污水排入上金湖。兩區水務部門迅速采取行動,實施雨污分流工程。如今,上金湖再也不用接納上游的污水了。
河湖流域的整體理念,突出強化了底線思維——保障水安全。
2016年汛期,府澴河流域的童家湖水位猛漲,一度出現險情,危及周邊區域安全。如今,經過整治后的府澴河出口河段的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童家湖周邊遭受險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022年夏季旱情似火。在新洲的倒舉水流域、黃陂灄水流域,上下游的協同、科學調度,極大地提升用水效能,有效完成抗旱任務。
“破圈”包容左右岸
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流域河湖長制創新推行了陸域河湖長,全市共有1000多名“看不見河湖的河湖長”守水有責,將污染攔截在前、整治在先。
“你們打算做什么生意?會不會產生污水?”洪山區社區河湖長岳娟在卓刀泉街保利藍海郡小區街邊一家正在重新裝修的門面前詢問。
這里雖然不臨水,陸域河湖長們卻不斷地提醒、監督臨街的商戶們不亂倒餐飲污水、及時更換垃圾桶,避免污水污物流入雨水管道,最后排往南湖。
江岸區后湖街道將17個社區劃分為6個陸域巡查網格,安排6名陸域巡查員,每日巡查,嚴防餐飲店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為的是保護“看不見”的黃孝河。
“破圈”包容公眾力量
“流域治理的核心是讓全社會共同參與、上下一心、協同發力。”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上官莉娜認為,流域河湖長制以“一盤棋”理念,推動形成“流域治理共同體”,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牛鼻子”,將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實現從“河湖長制”到“河湖長治”。
在東湖邊,有華僑城的小學生們;在蓮花湖邊,有第二十三中學的同學們;在湯遜湖邊,有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們;在南湖邊,有一支“銀發護湖隊”……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河湖長集體,爭當“護湖使者”。
東湖智慧平臺是數字化的“管湖神器”,可記錄、查看、交辦、處置、追溯所有的河湖巡查環節,實現解決河湖問題的在線閉環管理。
東湖高新區龍泉街道河湖長制工作站里,“滴滴滴”,警報聲傳來,監控大屏彈窗顯示湖邊出現一處白色垃圾,工作人員迅速通知保潔人員趕往現場實施清理。
“建設工作站就是要為河湖治理建立‘指揮部’、形成‘作戰圖’。”龍泉街道黨工委委員、河湖長辦分管領導嚴峻介紹,該工作站智慧平臺與沿湖泊岸線高空監控攝像頭連接,實現了湖泊、水庫岸線全天候、全方位、無死角監控,異常情況及時預警,高效處置,還分設河湖警長、河湖檢察長、民間河湖長、管護公司等辦公區,曾經分散各處的治理力量被整合到了一起。
如今,我市創新提出的“三長聯動”(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字河湖長)已形成強大合力,構筑共治共建共享“一城碧水”的新格局。
(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通訊員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