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19日訊(記者龔萍 通訊員寧葉子)隨著火光四射,一只靈活的機械手臂,流暢而迅速地在鋼板上“打印”出一排排整齊的鉚接螺栓接口,用于建筑鋼結構施工。
18日,在全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建造項目——位于洪山區的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項目現場,關于建筑行業“數字建造”的多個流程展示,令到場的參觀者紛紛拿出手機拍攝留存,記錄下行業最新技術前沿成果。
基于“建筑數字模型”“一鍵生成”的鋼結構加工演示。通訊員供圖
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是全國首個采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打造的建筑工程,是湖北省數字試點工程,由中南建筑設計院牽頭總承包,聯合中建四局成立技術工作組,開展平臺建設與應用工作。
中建四局項目總工王康介紹,整個建筑的總用鋼量達數千噸,涉及建筑內部的多處承重結構部位。以裝配式鋼結構施工為例,“建筑數字模型”直接“一鍵生成”鋼結構加工車間機代碼,“打印”出來的鋼構件與設計需求“完美匹配”。省去傳統鋼結構深化設計及人工翻譯機代碼的繁瑣工序。經由“建筑數字模型”產生的“施工方案模擬動畫”,讓工人直觀了解,一看就懂。
裝飾裝修施工階段,業主可以通過數字化三維建筑模型,實時了解裝修方案的設計效果,經過三維模型的周密比選后,再正式進入精裝樣板間的施工,避免傳統管理模式下樣板間反復拆改,做到節能降耗。
基于“建筑數字模型”打印的梁柱鋼節點模型。通訊員供圖
“這還只是‘建筑數字模型’應用的一小部分。”中南建筑設計院項目經理覃波表示,這個項目從基坑開挖、支護支撐、鋼結構安裝、幕墻安裝乃至驗收后的智慧運維等,均通過“建筑數字模型”實現高效的數字建造。
如基坑施工前,支護結構的每個步驟提前演示,可預知重大風險點并制定方案,用于指導后續施工,令施工安全可控;位于建筑物四層的一個房間,施工之前就能獲知內部的實際情況,比如吊頂上的龍骨、管道走向乃至外墻的玻璃安裝螺栓位置,避免施工中遇到問題再返工。
“作為全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建造項目,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項目意義重大,對傳統建筑行業是顛覆性的創新。”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南建筑設計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霆說。
李霆表示,建筑行業數字化轉型成功最顯著的標志是無圖設計和無圖建造,是實現智能建造的前提和必經之路。對設計院而言,三維數字設計成果、三維數字樣板房才是數字產品;同理,施工單位不依賴二維圖紙,基于三維數字模型孿生出實體建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建造,通過數字模型驅動終端再孿生出實體建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建造。
“數字建造”流程展示現場參觀者紛紛拿出手機拍攝。通訊員供圖
在實現建筑項目的全環節實際應用之后,下一步關于數字建造的一系列審批、審查、結算環節也要打通,當務之急更是要完成對數字資產的“立法”,將“數字產品”轉化為“數字資產”,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經濟”,助力武漢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