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
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發布
《市人民政府關于培育建設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
全文如下
↓↓↓
武漢市人民政府網截圖
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了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特制訂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擴大內需,深化改革開放,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集聚國際消費資源,創新國際消費場景,完善國際化消費服務功能,著力打造世界級文旅觀光、生態休閑濱水之城,國際化時尚藝術、活力健康大學之城和全方位數字生活、新型消費創新之城,建設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二、主要任務
到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00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700億元,旅游總收入達到2700億元,入境旅游人數達到130萬人次,展會節事活動達到800場次。到203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00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7500億元,旅游總收入達到4000億元,入境旅游人數達到350萬人次,展會節事活動達到1000場次。
(一)擦亮武漢國際新名片
立足城市特色,塑造鮮明形象,創新消費模式,打造“心向往之、近悅遠來”的人潮涌動之城。
1.依托濱水之城,構建“大江大湖+消費”格局。彰顯大江大湖特色,統籌做好消費功能區規劃建設,推動“山、水、城、人”有機融合。美化濱水景觀,強化沿水生態保護,彰顯個性鮮明、漢味突出的江城印象,構筑錯落有致的天際線。厚植親水文化,融合城市歷史人文特點,建設兩江四岸、東湖生態綠心等重點濱水文旅展示區,打造世界聞名的文旅觀光、生態旅游目的地。
2.依托大學之城,釋放“大學+消費”活力。強化“教育+消費”,打造“留學武漢”品牌。激發“人才+消費”活力,挖掘校友經濟、院士經濟、海歸經濟潛力,釋放科教人才優勢對消費的牽引潛能。激活“青年+消費”潛力,建設一批創意空間,創新培育一批消費業態,辦好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活動。
3.依托創新之城,促進“數字+消費”發展。推動數字轉型,加快建設全國數字經濟一線城市,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零售消費高效融合。推動數字賦能,支持辦公樓宇、住宅小區、旅游景區布局各類智慧門店和智能化設施,培育智慧商店等新零售示范應用場景。深入實施線上經濟“8+3”領跑計劃,有序發展在線醫療、在線文娛等數字消費新業態。
(二)培育國際消費新品牌
聚焦武漢優質商品和服務,培育“漢派”消費品牌,提高“購在武漢”“樂玩武漢”全球知名度。
1.打造武漢制造品牌。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提升本土汽車品牌知名度,突破性發展新能源汽車,提升汽車消費能級,釋放出行消費潛力。培育光電子行業領軍企業,穩步擴大智能終端產量和消費規模。提高生物醫藥行業知名企業品牌美譽度,建設一批生物醫藥產業項目,加快生命健康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發展大健康消費。推進“武漢制造”品牌培育行動,實施“打造名品”“培育名企”“匯聚名家”工程,大力發展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級定制品牌,推動“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民族品牌與國際標準接軌,充分銜接國內消費需求,豐富“武漢制造”價值內涵,培育更多享譽世界的武漢品牌。
2.打造武漢服務品牌。提升商貿服務品質,增強免稅店、自貿區、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等開放性平臺功能,健全對外經貿合作機制,做大進口商品集散分撥中心,推動電商直播集聚區建設,培育10個以上電商直播基地。創新商業模式,支持企業發展、探索、引進購物消費新業態,招引國際知名服務企業和品牌。強化會展服務功能,實施會展品牌“四個10”發展計劃,引進知名品牌展會,做大做強本地品牌展會。打造“設計之都”,引導設計服務企業集群發展,促進武漢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提升研發設計國際化服務水平。培育零售新業態,配齊保障類和品質提升類社區業態,鼓勵品牌數字化升級,推進便利店均衡發展,打造100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3.打造武漢文旅品牌。弘揚新時代英雄城市精神,發掘“家國天下”“楚風漢韻”人文風情。持續打造漢派藝術品牌,加強漢劇、楚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舉辦一批國際國內知名藝術節會。鼓勵文化文物單位依托館藏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擴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讀書之城”建設,辦好武漢書展,打造“書香武漢”閱讀品牌,建設亞洲一流購書中心。建設知名景區品牌,規劃建設知名新型景區、世界一流水上樂園和水上設施,打造100個網紅打卡地。打響“夜江城”夜游品牌,鼓勵旅游企業開發夜游項目和線路,發展夜游相關消費,打造10條知名“夜游江城”線路和一批大型文旅綜合體。豐富旅游消費領域,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培育郵輪、低空等旅游業態,釋放通用航空消費潛力。培育“漢味”美食品牌,推廣楚菜名企、名店、名師、名菜、名點,組織美食品鑒營銷活動,推進美食老字號創新發展。
4.打造武漢康養品牌。舉辦國際賽事,推動武漢馬拉松等品牌賽事發展,積極申辦國際國內頂級賽事。培育體育消費,依托大中型公共體育場館資源,加快體育消費集聚區建設,發展時尚運動項目和延伸體育消費項目100個。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釋放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引進連鎖化、規模化、醫養結合的高品質養老服務機構,積極創建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區、醫養融合康復服務中心、人工智能養老社會實驗社區、人工智能養老社會實驗機構、市場化康養小鎮。倡導綠色低碳消費,促進綠色低碳產品生產使用,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建設綠色宜居城市。
(三)布局消費場景新地標
加快消費載體提質升級,構建品質高端、功能完善、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國際消費場景,增強“貨到漢口活”“貨經漢口活”的城市底色。
1.建設“兩江四岸”核心地標。以城市“山水十字軸”為核心,構建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設武昌古城、漢陽古城、漢口歷史風貌區,形成世界級歷史人文旅游集聚展示區。打造武漢城市商脈主軸,激發城市商業活力,提升打造月湖片、漢陽龜北片、歸元片,建設黃鶴樓城市地標等一批文旅購物消費承載地,形成精致互補的消費功能區。
2.提升消費集聚功能。武昌地區以環東湖片為核心,打造濱水旅游消費核心區。漢口地區以黃陂天河片為核心,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特色型空鐵樞紐免稅旅游消費集聚地、國際化消費集聚區。漢陽地區以環后官湖片為核心,打造生態宜居消費新區。圍繞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將武漢新城打造成為引領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支撐長江中游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極核。支持長江新區打造世界級濱水城市形象展示區。
3.構建多元包容消費空間。提升航空路、中南中北等6個商圈建設水平,形成一批國際一流商圈。推動江漢路步行街、光谷步行街、楚河漢街等重點商業步行街業態提升,打造高品質步行街。加快打造花園道、K11廣場等11條特色街區。支持九峰森林動物園等園區建設,挖掘“園區+消費”新潛力。推進武商夢時代、武漢華聯(SKP)等一批大型商業綜合體建設運營,打造新型標桿式購物中心。
(四)暢通國際消費新通道
以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為抓手,高標準建設現代高效的綜合交通網絡、流通體系和國際物流中心。
1.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構建鏈接全球航空運輸大通道,完善武漢空中通道體系,發展客貨中轉業務,推進機場擴容升級,加快形成天河機場、花湖機場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構建通江達海水運大通道,提升港航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力發展江海直達、沿江捎帶等航運業務,提升航運服務功能,提升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集散能力。構建內暢外聯陸運大通道,擴大中歐班列服務范圍,力爭打造中歐班列中部集結中心。推進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實施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2.完善國內直達交通網絡。提升國內航線密度,打造國內航空快線,完善國內支線網絡。建設“超米字型”高鐵網絡,加強都市圈城際鐵路延伸對接,推動城市軌道交通、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四網融合”,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提升公路快速連通水平,構建以武漢為中心、輻射武漢都市圈的“七環三十射”高快速路網絡,推動武漢都市圈出行直聯直通直達。
3.優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打造“世界級地鐵城市”,力爭到2030年底,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850公里,在場站綜合體內導入城市商業、商務、文化服務功能,讓交通樞紐成為消費產業的展示和貿易窗口。優化交通樞紐與消費載體交通對接,促進大型商業設施、大型體育場館、文化場所、旅游景點等與市政交通互聯互通。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統。
4.構建現代物流供應體系。全面提升樞紐經濟能級,大力發展臨港、臨空、高鐵經濟,加快創建“五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建設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培育一批供應鏈服務龍頭企業,加強各方信息共享應用,圍繞供應鏈企業,加強金融、交通、物流等服務創新。
(五)營造開放交流新環境
以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為目的,加大對外開放交流力度,拓寬國際消費合作領域,打造國際化、快捷化、舒適化的消費環境。
1.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實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漢”工程,完善涉外醫療機構、外籍人員移民事務服務體系配套,規范建設服務場所多語種標識,建設國際化社區。爭取更多境外機構、國際性組織和國際商會協會落戶武漢。提升入境消費便利度,用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爭創境外人士境內移動支付服務試點,建設出入境“15分鐘服務圈”。推動城市管理國際化,改進政府門戶網站外文網頁,做實外文報刊、電視、廣播等涉外信息傳播平臺。
2.拓寬對外開放交流。積極參與國際雙邊多邊交往,每年舉辦5場以上重要外事活動。實施“友城常青”工程,每年開展15項友城重點交流項目。積極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穩妥推進重點領域對外開放,形成服務業擴大開放新格局。加強城市營銷,實施城市形象塑造傳播行動,統籌運營好海外社交媒體“武漢賬號”,實施好城市形象傳播項目。
3.強化區域消費聯動。深化武漢都市圈城市在重點消費領域合作。推進省域消費聯動,形成錯位競爭、合作配套的區域消費新格局。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分工協同,推動消費產業共育共通,支撐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4.完善促進消費市場機制。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打造市場監管投訴平臺。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完善質量標準和后評價體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負責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商務局)負責日常工作,對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實行清單化管理,及時督促落實,定期報告工作進展。
(二)完善政策配套。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根據本實施意見出臺貿易、產業、招商、會展、旅游、教育等專項政策和配套措施,在城市規劃、財稅金融、用地審批、營商環境、活動舉辦等方面加強支持。更新修編武漢商業網點布局規劃,在城區更新改造和新的相關城建項目中,嚴格落實相關商業配套設施建設政策。各區、各部門和單位加大對各消費領域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制定各領域支持政策,推動商貿類企業“個轉企”“小進限”“限上市”,構建梯次成長發展格局。
(三)加強試點示范。對照國際先進標準,支持有條件的區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先行區,因地制宜建設區域型、特色型消費創新平臺,打造國際消費重要承載區。加強重點項目謀劃,建立市區兩級項目庫,謀劃、儲備、推進一批重點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和省有關單位更大政策支持。
(四)加強運行監測。建立健全統計監測和信息服務機制,完善覆蓋商品和服務消費的統計監測體系,定期發布消費運行態勢報告,及時反映消費新趨勢、新情況。定期開展專業化評估考核,多維度反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進展、成效和不足。創新統計方式方法,探索運用第三方支付大數據,推動消費監測關口前移,提高運行調度精準性。
附件:重點工作任務清單
武漢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6日
(來源: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