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陽光下,漫山遍野的茶樹郁郁蔥蔥,層層翠綠隨著山勢蜿蜒鋪展而去。置身陽新縣洋港鎮泉口村萬畝油茶基地,只見村民忙碌著除草,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油茶樹能防止水土流失,油茶果榨出的食用油深受市場青睞,油茶果皮還是天然的有機肥。”洋港鎮泉口村黨支部書記陳迪強一邊除草一邊介紹。
泉口村有600余年的種茶歷史,共413戶1756人,版圖面積22000畝,其中山場面積就占18000畝,被群山包圍的泉口村曾經沒找到合適的出路。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甘落后的泉口村將產業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相結合,呼吁村民一起承包集體的山場,激活村集體經濟。2009年,陽新縣以每畝300元的補貼鼓勵油茶種植戶,泉口村搶抓機遇,積極組織全體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油茶產業專業合作社”,走上了油茶產業發展的快車道。
從一開始的幾百畝發展至今,泉口村現有新油茶6000余畝,老油茶4000余畝,萬畝油茶基地由此而來。
油茶的果實要經歷一年四季的孕育,類似人類的十月懷胎,面臨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等系列風險。為做好油產品深加工,最大限度抵御風險,村委會合作社于2016年成立了湖北泉口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四處“取經學藝”。該合作社于2017年被省林業廳授予“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稱號。
為助推傳統低產老油茶增產增收,去年初,陽新縣油茶產業協會聘請專家為該村油茶樹“把脈問診”,對低產油茶林嫁接改造。“我原來是在街上做生意的,看到村里油茶產業發展勢頭很好,也種了一百多畝,但一直面臨產量低的問題,原來一棵樹只能榨3兩油,經過專家改良培育,現在一棵樹可以榨1斤油啦!”村民陳雄飛一邊剪枝一邊樂呵呵地說道。
陳雄飛是油茶低產林改造的受益戶之一,油茶收入從改造前的每年9萬多元增加到去年的20余萬元。嘗到甜頭的他,一天到晚跟著技術員后面“偷手藝”,逐步成為當地的種植大戶、技術能手和致富帶頭人。
泉口村有了油產品深加工產業,部分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到家鄉。“以前我們在外邊打零工,得知家鄉油產品加工缺人手,我們就選擇回來,每個月平均工資5500元,再加上自己也種植了20畝油茶,一年可以額外增收5萬元左右。”陳敬生、陳敬林兩兄弟在基地里拿著固定工資,摘掉了貧困戶帽子。
今年,為了讓油茶樹成為村民們長期穩定的“綠色銀行”,泉口村還探索以“茶旅融合”模式,從油茶加工、營銷、旅游等方面著手,謀劃與“黃石天空之城”合作,著力打造油茶品牌,做強“一村一品”,做大陽新農業的“一壺油”。(記者?賀介飛?通訊員?明月新?石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