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道風景,更是一種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陽春三月,行走在鐵山街道的大街小巷,公益廣告不時映入眼簾,街道干凈整潔,交通井然有序……看得見的文明之花、看不見的文明之風隨處可見可感。
“文明花開滿城芳。”轄區居民情不自禁地贊嘆,文明城市創建帶來了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文明創建,便民惠民是目的,群眾的需求就是創建工作的方向。”鐵山區副區長、鐵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倪學軍表示,鐵山街道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探索出一條符合街道實際的“黨建+創建”工作模式,以黨建“紅繩”串連起創文堅強陣線,努力讓群眾在創文中獲得更多參與感和幸福感。
堅持“黨建引領”,為文明創建凝神聚力
“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一直以來,鐵山街道堅持把黨建融入文明創建各項工作中,發揮黨組織的優勢,有效激發文明實踐新活力,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有示范、有亮點、有成效。
盛洪卿社區第一書記李儒焱組織帶領市、區兩級下沉黨員干部參與創文、共同締造等活動200余次、參與人數達5800余人次,協助社區黨委修建了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下轉第6版)??(上接第1版)
曹家林社區第一書記張曉旭堅持領導帶頭作表率、黨員干部齊行動,認人認親認崗認事,籌集資金900多萬元,推動掛點包保的曹家林社區實施老舊小區外立面整治、網格樓房線纜整治、歷史街區改造等重點項目20余個。
轄區各部門包保領導深入社區樓院、沿街店面等,對照測評標準現場指導、協調,針對存在的問題,組織力量進行整治。
……
這是鐵山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助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個個掠影。
街道、社區、包保單位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合理調配力量,發揮好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真“包”實干,切實解決問題,讓黨旗在創文一線高高飄揚。
通過各類活動的持續開展,轄區居民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知曉率持續提升,創文氛圍日益濃厚,全民參與創文熱情高漲。
緊抓“黨員帶頭”,為文明創建助力增效
一抹紅色能有多么艷麗?走進鐵山街道就能找到答案——從煥然一新的老舊小區,到干凈整潔的集貿市場,從井然有序的交通路口,到溫馨體貼的景區景點,從敬老助老的“愛心食堂”,到便民利民的文明實踐站……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耀眼的“紅黨徽”在閃光。
“紅黨徽、紅馬甲、紅帽子、紅袖章、紅領巾”的“五紅志愿服務隊”是建設路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300余人組成的5支“紅色隊伍”在轄區內開展文明宣教、環境衛生整治、美化綠化、助老護小等志愿服務活動,居民們稱他們是社區的“紅色管家”。
在創建文明城市中,建設路社區還創新拓展“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內涵外延,將樓棟長、門棟長納入社區哨源,構建了樓棟長、門棟長、網格員、下沉黨員、直管黨員的“兩長三員”服務模式。做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轄區內62個樓棟都以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樓棟治理模式助力創文工作。
退休黨員胡衛國是冶礦路社區一名居民,年近70歲的他背著工具包,穿行在樓棟、小巷,發現樓道線路老化后,及時上報社區,參與維修。在他的帶領下,17名居民主動加入社區“微管家”志愿服務隊,負責轄區63棟樓房電路維修。
同時,冶礦路社區還將黨組織的觸角延伸至社區建設、樓棟治理的各個角落,推動黨員骨干站出來,帶動居民群眾走出來,壯大“微管家”服務隊伍,提高居民參與樓棟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樓棟的不同特點,社區先后開展平安樓棟、綠色樓棟、清潔樓棟等志愿服務活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樹立“文明風向標”?為文明創建蓄能攢勁
在文明創建中,鐵山街道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風向標”,傳播創文正能量。
同時,街道還以落實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黨內生活制度為契機,以黨支部形式扎實開展理論學習活動,引導黨員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內涵,為創建文明城市提供精神支撐。
“26號樓已經被評為街道的文明示范樓棟,我們也不能拖后腿。”“被評為‘文明示范樓棟’后,我會繼續帶領大家把衛生習慣保持下去,爭取讓‘文明樓棟’稱號一直屬于我們”……自從街道啟動“我愛我樓?樓棟自治”示范樓棟評比,許多居民開始以文明樓棟的標準衡量自己的樓棟。那些會給樓棟扣分的行為、陋習則成為大家的關注點。
“活動開展以來,鐵山街道各個社區樓棟內外環境都得到進一步提升,樓棟居民也由最初的被動關注變為積極參與。”倪學軍表示,為激發黨員群眾參與創文的“內生動力”,街道還廣泛開展“居民之星”“最美志愿者”“美德家庭”等精神文明評選,通過周查、月評、季考核、年表揚的方式,營造學典型、爭先進、講文明的良好氛圍。
在礦山路社區,圍繞“與文明牽手,同幸福相伴”主題,社區有計劃地組織一系列“美德家庭”“文明家庭”“最美樓苑”等評選活動,培育和諧友善的鄰里關系,形成“大事小事,都關我事”的良好氛圍。同時,還推出了康愛蓮、董洪才、王秀珍等居民身邊的先進典型人物,引領居民向上向善,增強社區文明創建的“硬擔當”。
此外,街道還通過建立“志愿服務積分兌換”激勵機制,激發了志愿服務的新活力,讓志愿服務更有“價值”。
“沒花一分錢,用參加社區志愿活動的積分就能兌換禮品。”13日,在勝利路社區積分兌換點,居民們一邊挑選著自己心儀的物品,一邊談論著如何能多掙積分。
“積分制的推行,不僅培育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還強化了大家的歸屬感和榮譽感,許多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讓‘社區事’成了‘家家事’。”勝利路社區黨委書記潘曉梅介紹,自社區推行公益服務“積分制”以來,這小小積分就像一把標尺,將看不見的社區治理和社區文明變得有準則、有刻度,居民參與公益服務更加積極。( 張春玲?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