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13日訊經過智慧化升級改造的陽邏港已經大變樣。3月13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港區徒步一公里發現,視線范圍內看到的工人不足5位,部分人工已被機械取代。
不再“站位盯箱”
1名理貨員可同時操作3條作業線
龍門吊遠程操控。記者汪文漢 攝
3月13日8時,宋瑛坐進武漢港務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營運操作部辦公樓三樓遠程控制室開始一天的工作。她在熒幕前輕推操縱桿。數十米開外,一個40尺集裝箱被龍門吊穩穩抓起。
宋瑛和同事胡亞南都是龍門吊司機,過去她們每天要爬20多級臺階再換電梯升到18米高空,在一個不足3平方米的操作室內彎身作業。如今,那樣的日子已成為過去式。
遠程控制龍門吊是陽邏港推進智慧化港口建設的一個縮影。去年,“建設以陽邏港為核心的智慧港口”被列為交通強國湖北省試點。不僅龍門吊,理貨也實現了遠程操控。
上午8時許,陽邏二期碼頭前沿,一艘貨船正緩緩到港。貨柜起吊的一剎那,安裝在岸橋上的球形攝像機開始運轉,自動對集裝箱和在內場等待的集裝箱卡車進行全方位掃描。攝像機自動抓取了集卡車牌和集裝箱箱號、箱型等信息,后臺迅速對集裝箱殘損、箱體鉛封的圖像進行采集。
兩千米外,武漢中理外輪理貨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大樓里的智能理貨監控室內,理貨員陶佳正緊盯電腦比對系統反饋上來的數據,檢查無誤后,確認裝卸。
理貨是集裝箱進港的第一道關卡,也是碼頭和船方交接貨物的重要環節。2022年9月,基于5G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的智能理貨系統在武漢港陽邏港區實現全覆蓋,理貨員也自此告別了“站位盯箱”。不再置身于集卡穿梭、岸橋起吊的作業現場,理貨員們的人身安全得到了更大保障。
目前,一個班次共安排4名理貨員,1名理貨員可同時操作3條作業線,信息識別準確率超過98%。
司機過閘不用下車
無人集卡當“搬運工”
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記者汪文漢 攝
上午9時30分,陽邏港三期閘口,一輛集裝箱卡車進入港區。智能閘口處的攝像頭通過圖像識別車輛信息后,迅速放行。整個過程僅用時30秒。
“從前過閘,司機要下車遞交紙質單據,在碼頭系統里面錄入相關業務信息,等系統錄入完成拿到打印小票后,才能通行?!蔽錆h昆侖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耀坤介紹,如今只需在手機上提前錄入車輛信息,全程不用下車跑窗口。
2022年,陽邏港區全面推行智能閘口改造。改造后,閘口可自動識別集卡車號和箱號,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車輛平均過閘時間從以往的160秒縮減至30秒。
在陽邏二期堆場C1區,一種藍色的運輸車輛正在進行測試。這種遠看像一個大型滑板的車輛是一部無人集卡,它配備了多種傳感器及工業攝像頭,在行駛過程中,能準確感知道路情況實現自主避障,并能提前預判行駛路線,實現精準停靠、自主返回、自動充電。
按照計劃,這些無人集卡將于今年5月投用。
掃碼扔垃圾
電動集卡車無油煙
武漢港務國際集裝箱有限公司總經理喬云介紹,陽邏港區分為一、二、三期,岸線總長1508米,共有10個5000噸級兼顧萬噸級集裝箱專用泊位和1個5000噸級兼顧萬噸級通用泊位。它是長江中上游地區最大的專業國際集裝箱碼頭,也是湖北省外貿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
“過去靠港船舶、場內流動機械基本以柴油為動力,港區內清潔能源運用不多”,喬云說,為推進綠色港口建設,陽邏港3個碼頭共投入24輛純電動集卡車。陽邏一期相關負責人葉禮沐算了一筆賬,按照內燃機集卡車每月排放二氧化碳7.875噸計算,24臺純電動集卡車能為陽邏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0噸。
考慮到船舶靠港使用燃油制品發電燃燒時會產生的大量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碼頭建設了岸基電源工程項目。目前陽邏港三個作業區共安裝了13套綠色岸電樁,可同時為13艘靠港船舶提供清潔能源。
對于船舶上的垃圾和廢水,碼頭專門設置智能垃圾箱并建成船舶油污水和生活污水應急接收箱。船舶到岸后,船主需要掃描二維碼,才能將垃圾投放到指定垃圾箱,船上的污水也將全部排放至場內的污水處理站。(長江日報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胡玲玲 殷偉 彭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