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
3月10日上午,江岸區召開科技創新大會, 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眾創孵化載體、科技金融機構、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點燃發展新引擎。
30條新政策發布,選聘區級科創服務合伙人,國企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
會上,江岸打出系列“組合拳”, 激發創新主體“動”起來、基礎研究“熱”起來、創新能力“強”起來。
近年來,江岸區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不斷趕超進位, 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武漢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江岸力量。
■ 優勢資源集聚 厚植“科創森林”
“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加速構建
“國家隊”引領科技創新、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加速集聚、全鏈條孵化體系不斷完善,江岸區厚植“科創森林”,以科技“熱土”育產業“新枝”,繪就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絢麗圖景。
“國家隊”引領科技創新
央視采訪江岸專精特新企業。
產值近2億元、支撐全球首部《漂浮式水上光伏發電》專著誕生……近日,由長江設計集團自主研發的一項水面光伏發電系統創新技術,獲得2023年第三屆湖北省高價值專利大賽銀獎。應用該項技術的一批批浮體產品分布全國各地,游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隨著“國家隊”科創主力的加速集聚,江岸區充分發揮“國家隊”優勢,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布局科創產業集群。依托“三峽系”,打造數字能源產業集群;依托“中信系”、中交二航局,構建智能建造產業體系;依托“長江系”,建設智慧水利產業鏈條。
在“國家隊”引領下,江岸創新產業從“星星點點”向“繁星滿空”轉變,580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89家創新型中小企業裂變生長,呈現“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蓬勃生機。
“最強大腦”帶動技術突破
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是原始創新的“策源地”,也是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江岸持續推進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引育以院士團隊為代表的一批高層次人才,打造戰略科技力量。
9家院士工作站、7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市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市級及以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此集聚。
高能級創新平臺“加速跑”,越來越多的前沿成果從各大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涌現。江岸正圍繞著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向著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邁進。
“創夢空間”激發科創活力
依托科創載體培育創新企業。江岸區深入推進各類科創平臺載體轉型升級,打造一流的載體空間“硬環境”,營造優質服務“軟環境”,讓創新創業的夢想在江岸落地開花。
全國首家知識產權特色小鎮岱家山科創城,建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載體,吸引200余家圍繞“光芯屏端網云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集聚。國家級孵化器武漢市工科院孵化器,重點打造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百年老建筑平和打包廠,化身文化數字產業聚集地。大智路上的武漢無線電廠,搖身一變成為“空中小鎮”,吸引了一大批優質創意科技、數字文娛企業……
28家市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合力托舉,讓科創的種子在江岸成長為產業大樹。
教授團隊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江岸區科技創新大會現場。
■ 集中攻關“卡脖子”技術
湖北省智慧綜合能源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
在江岸區科技創新大會上,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的湖北省智慧綜合能源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將整合“產、學、研、用”各方優質資源,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對影響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
據介紹,該創新聯合體定位于智慧綜合能源科技創新平臺、原創技術策源地、產業鏈供應鏈鏈長以及高端人才聚集地,匯聚了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中國長江動力集團有限公司、龍芯中科(武漢)技術有限公司、武漢賽寶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在智慧綜合能源領域擁有國內頂尖技術的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
創新聯合體成員單位武漢理工大學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副主任馬勇介紹,創新聯合體將重點圍繞源端清潔能源技術、能源互聯網國產化替代技術、能源工控系統軟硬件及裝備自主可控核心技術等智慧綜合能源行業重點領域的關鍵、共性、前沿技術,開展“卡脖子”關鍵技術聯合攻關、自主知識產權培育、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外交流合作等工作。
未來創新聯合體將培育立足武漢、輻射湖北、服務長江流域、面向全國的智慧綜合能源產業集群,打造智慧綜合能源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科創服務升級
江岸選聘首批區級科創服務合伙人
江岸區科創服務合伙人授牌。
為打造最優科創生態,助力企業加速發展,江岸區首創選聘一批科創服務合伙人,為企業提供科技咨詢、投融資、行業交流、出口貿易、共享辦公等服務。在江岸區科技創新大會上,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長江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協會、武漢海關技術中心、WeWork等5家單位企業代表獲得授牌。
“入駐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的40余家企業,以初創型企業為主,亟需拓展業務。”武漢銀江創業夢工場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付康認為,通過科創服務合伙人牽線搭橋,科技型中小企業將會獲得更多專業技術平臺的支撐,以及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業務合作的機會。
“科創服務合伙人模式有助于加快企業發展。”武漢高新技術產業協會秘書長曹顯才表示,近年來江岸區不斷強化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聚焦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領域,吸引了大量企業落戶。
曹顯才說作為科創服務合伙人,協會將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深入走訪調研企業,加強政策宣傳解讀,為江岸“定制”科技企業階梯式培育體系,通過舉辦各類研討會、賽事等活動,營造出濃厚的科創氛圍,讓企業懂創新、擅創新。
【政策再“加碼” 他們獲得感滿滿】
■ 真金白銀促科技創新
國企積極拓展數字建造技術產業化應用
“核心技術研發是個長期精進的過程,需要堅定信心長期持續投入并探索科技成果市場轉化道路。江岸區‘三十條’新政策覆蓋全面、內容豐富、針對性很強,尤其在創新平臺建設、研發投入、創新要素招引和應用場景建設方面,資金配套和支持力度很大,是真金白銀促科技創新。”詳細了解了江岸新政策后,中信數智(武漢)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程才非常振奮。
中信數智(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是央企中信集團在漢一級子公司中信工程旗下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打造基于自主可控BIM技術的中信智能建造平臺。
程才介紹,中信智能建造平臺重點產品工程項目全過程協同管理系統解決了行業數據割裂和碎片化的痛點難點,實現基于BIM數據的工程項目可視化建造、可追溯過程、可交付運營,在交付實體工程的同時交付BIM數字孿生模型與數據,有效節省成本、縮短工期,搭建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數字底座”保障建設行業基礎數據安全,打破國外軟件壟斷。
“中信數智牽頭成立武漢設計之都促進中心·數字建造產業聯盟,舉辦首屆國產BIM應用百所高校邀請賽,積極擴大應用場景,推動國產BIM產業化進程。在新政策的支持下,中信數智有信心進一步聚焦工程建設全過程云協同系統研發,積極拓展BIM全流程軟件的產業化應用。”
■ 力度大 覆蓋面廣
民企建設創新平臺干勁十足
“江岸區‘三十條’新政策對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大,涉及面廣,特別是鼓勵企業建設創新平臺,而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我們建筑設計行業來說十分必要。”仔細研讀政策后,武漢正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徐麗芳發現,多項政策內容與公司發展方向相契合,有助于公司長遠發展。 武漢正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營業務是在規劃、建筑、景觀、室內等領域提供設計服務。徐麗芳介紹,建筑設計行業正在逐步向著精細化方向發展,涉及城市規劃、城市更新、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BIM研發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單個企業涉獵的領域也越來越全面,這就需要圍繞產業鏈打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我們致力于推進工程項目全產業鏈建設并提供城市建設綜合解決方案。”徐麗芳介紹,公司依托現有的創意設計、歷史建筑、綠色建筑等研究中心,正在籌備建設工程研究中心。“了解到政策對企業建設創新平臺給予大力支持后,我們更有干勁了。”
■ 曾最快3天拿到貸款
好政策持續為企業注入新動力
“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一系列好政策為企業發展注入動力。”參加完江岸區科技創新大會后,耀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湯一想信心倍增,他認為江岸區發布的系列政策精準結合了企業的實際需求,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
武漢耀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景觀照明智慧系統研發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的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在江岸區岱家山科創城。
“江岸區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們愿意長期扎根在這里,助力武漢夜游經濟發展和智慧文旅創新。”湯一想介紹,公司多年來持續享受到江岸區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獎勵政策、稅收優惠和融資服務,特別是政府、園區、金融機構聯動為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我們曾最快3天就拿到了銀行貸款。此次江岸區再次發布新政策,更是讓我們信心滿滿。”
百年老建筑平和打包廠化身文化數字產業聚集地。
武漢岱家山科創城。
中電建武漢鐵塔有限公司焊接機器人。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市工科院孵化器。
新政策30條
[科技創新發展十條]
■ 突出企業主體地位
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加大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力度,讓更多科技創新主體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此次,江岸區推出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政策措施,促進企業“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推動平臺、項目、資金、人才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中試平臺,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分別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
圍繞創新平臺建設,政策獎勵范圍從國家級擴展到省市一級。對首次獲批省級、市級科技創新平臺及新型研發機構均給予獎勵。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對首次獲批的省級、市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和首次獲批市級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的單位給予資金獎勵。
在雙創載體建設上,對首次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給予最高100萬元一次性獎勵。當年在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績效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的科技企業孵化器也可獲得一次性獎勵。
為加速創新資源集聚,推進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對創新街區、創新園區和創新樓宇,經定期考核擇優給予獎勵。
[數字經濟發展十條]
■ 支持產業做大做強
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數字經濟是江岸區“531”產業體系重點打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為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集聚化發展,江岸區推出十條數字經濟專項政策,多維度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為支持產業做大做強,政策從重點企業招引、重點項目落地、重點行業做強等方面給予強力支持。鼓勵引進數字建造、數字金融、數字文娛、數字能源、數字環保等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對企業新購置研發、生產設備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支持行業做強、數字轉型,對符合條件的行業百強企業最高給予100萬元獎勵。
鼓勵規模以上數字經濟企業落戶,對符合條件的最高給予1500平方米、不超過40元/平方米/月(含)、最長12個月的房租補貼。
支持產品應用落地,鼓勵數字經濟企業自主研發、生產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對于年銷售收入首次超千萬元的單個產品給予30萬元一次性補貼,對購買江岸區服務商提供的云服務給予補貼。支持應用場景建設和應用產品建設,對符合條件的數字經濟應用場景,江岸區最高給予100萬元獎勵。
[民營經濟突破性發展十條]
■ 鼓勵民企創新做精
讓更多企業享受政策紅利
江岸區制定發布十條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突破性發展政策措施,圍繞不同規模企業的發展需求,支持企業成長、做精、創新,企業覆蓋面廣、產業類型全。
針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需求,政策明確了財政獎勵和金融支持等多種方式。對于首次進規入限商貿企業和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分別制定了獎勵標準。
鼓勵企業上市,對江岸區在滬深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企業,在分階段給予最高不超過800萬元獎勵的基礎上,再增加200萬元一次性補貼。
圍繞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的需求,政策從扶持和服務兩方面進行規定。減輕企業用房負擔,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按其實際支出給予最高500平方米、不超過40元/平方米/月(含),最長12個月的房租補貼。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對轄區企業購買的數字化、管理咨詢等專業化服務給予補貼。
鼓勵企業朝精細化、專業化發展,對“專精特新”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分別給予獎勵。
完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建設,建立區、街、園區三級服務體系,引入專業化運營團隊和專職人員,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此外,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行動,搭建重點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支持龍頭企業面向轄區中小企業開放技術、開發、營銷、推廣等資源。
WeWork眾創空間。
策劃:中共江岸區委宣傳部 江岸區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
圖文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