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8日訊(記者金文兵)3月2日下午5時,周珂接到指令,當晚有一批檢測樣品需要加班檢測出結果……類似這樣的臨時加急任務,她已記不清有多少回。
2009年,從武漢大學化學學院分析化學專業碩士畢業后,周珂入職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分析室,現為武漢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監測數據是環境污染防治決策管理的支撐和保障。周珂所在的分析測試中心,承擔著全市水、氣、土和固體廢物等各類環境樣品的實驗室分析工作。
看似單調的各項生態數據,其實并不單調,反而有著重要的考評意義和價值指向。實驗室分析得出的數據,就是一條條活生生的“分數線”,用以考評武漢的生態環境質量、厘清各單位的生態責任。因此,周珂和同事們在冰冷的實驗室中測出的一個又一個科學準確的“實心數據”,就是武漢生態環境質量的“單項分值”;他們也形象地被稱為“生態閱卷人”。
周珂在實驗室。記者金文兵 攝
這其中,水源地的水質檢測是他們重要的日常工作。在“軍運會”環境保障、城市黑臭水體督查、疫情期間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水華、爆炸應急監測等各種“急難險重”的工作中,周珂和同事們舍小家顧大家,接收樣品后,第一時間進入實驗室進行分析;采取嚴格的質控措施,對樣品進行檢測,爭分奪秒地流轉樣品,細致嚴密地設計實驗質控措施,一絲不茍地完成樣品前處理、排除干擾、上機測試、數據處理、相關分析、復核比對等實驗環節,確保數據和報告的準確、可靠、公正、科學。
土壤檢測的流程復雜,要歷經風干、研磨、過篩,然后把土壤“變成”液體,再進一步提取、凈化、濃縮,進行數據分析。這個分析和計算過程極其繁瑣,數據又尤其重要,每一次她都要逐項審核分析數據。
周珂在實驗室。記者金文兵 攝
有一次,他們對一批污染源場地土壤監測樣本進行化驗分析。完成分析后,數據是在實驗室數據系統中進行流轉和計算,但她還是逐項計算分析數據,在幾十個土壤樣品中發現有一個數據對不上。
周珂迅速從后臺調取數據系統中全部計算公式和數據原始記錄,花費數個小時,終于發現是含水率公式設置有問題。由于此項數據變化不大,平時大多不會有問題,一旦土壤含水率有較大波動,這個問題就會浮現,導致土壤污染數據異常,甚至導致數據評價結果的失實。找到原因后,他們修正了系統數據公式,一份準確翔實的數據報告交到了環境管理部門手中。
周珂在實驗室。記者金文兵 攝
因工作成績突出,該中心連年通過國家實驗室能力驗證考核,成為國家環保標準樣品協作定值實驗室,參與國家環保標準樣品研制。
武漢在全國率先探索長江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獎懲機制,周珂和同事們需要按月完成一份全市長江各個監測斷面數據和現場情況的跨界考核結果。從相關的數據中,她進行了更深入思考后,撰寫了《武漢市跨界斷面考核因子及考核方法探討》論文,為管理部門開展長江大保護和生態考核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
隨著城市發展,新污染物治理與傳統污染物防治多項工作交織疊加,環境監測工作專業性更強,涉及面更廣,要求也更高,相應的監測手段和監測標準也在同步升級。
比如說,酞酸酯類化合物是塑料工業的主要增塑劑和軟化劑,可通過呼吸、食物和皮膚接觸進入動物及人體內,影響生物體內分泌,導致突變、致畸和癌細胞增殖,對機體健康造成危害。
但酞酸酯類監測分析難度很大。一是因為環境中的本底濃度低,前處理過程和分析過程極易引起交叉污染;二是現行標準要求的設備對于湖北省普通實驗室的普適性不強。
在監控中心領導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周珂不斷挑戰,終于找到一個優化方案:通過設計一套覆蓋多種酞酸酯類化合物的標準分析方法,只需要使用現有的中端設備就能快速測定這類新型污染物的“量化指標”,并據此進行評判,由此為我省水環境中酞酸酯類的污染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這一做法,得到國內其他地區環境監測實驗室的驗證和認可。最終這一成果被公開發表,并制定為湖北省地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