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8日訊(記者樊友寒)“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8日獲悉,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副院長舒曉剛針對目前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濕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濕地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占我國濕地面積的15%。去年以武漢為主會場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正式通過了《武漢宣言》,標志著長江中下游濕地保護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與認可。
“濕地保護與修復資金籌措困難是制約濕地保護和修復的首要困難。”舒曉剛介紹,因濕地保護和修復屬公益性項目,無法有效利用社會資本,主要依賴政府撥款。其中,國家級重點濕地保護與修復資金由國家林草管理系統安排,資金相對有保證,而省級重點濕地尤其是一般濕地的保護和修復缺乏資金來源。
“目前在濕地調查與監測、保護與修復、研究和宣教、執法能力與隊伍建設等各方面有資金缺口。”舒曉剛建議各級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加大對濕地尤其是省級重點濕地和一般濕地保護的投入。同時,他認為區縣級應設立濕地保護專項基金,采取財政補助、社會籌資等辦法,解決濕地保護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
舒曉剛認為應推動“林長+河湖長+檢察長”協同發力。他建議由林業部門牽頭,與多個涉及部門共同建立和完善濕地管理保護協調機制,進一步整合職能,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建立目標考核體系,加強監督和執法力量,杜絕濕地資源亂開發、濫利用。
“應加強濕地保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濕地管理科技水平?!笔鏁詣偨ㄗh一方面積極引導大專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濕地保護專門人才,同時吸收具有水利、環境、生態、生物等相關背景的專業人才加入濕地保護隊伍。另一方面,以“智慧濕地”提升濕地管理水平,利用物聯網、影像識別、聲紋識別等新技術構建實時監測網絡,打造濕地智慧管理系統,實現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