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經的碼頭“搶修工程隊”,到享譽世界的“建橋國家隊”。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中交二航局一次次以中國跨度、中國高度、中國速度,成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
中國建橋夢之隊
絕壁搭天梯,海上躍飛龍。
從內河到外海,從山區到城市,從國內到全球,世界十大跨海大橋、十大斜拉橋、十大懸索橋,一半都是“二航造”。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講話,明確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3月1日,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二航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由瑞凱在接受長江日報《在場》欄目專訪時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交二航局順時代大勢而為,應國家戰略發展,將不斷加強科技自主創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一)
豹變:從突圍到跨界領跑
蘇通長江大橋。
今年1月17日,廈門翔安大橋主橋提前5個月建成通車。這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由中交二航局參建的國內第二座、福建省首座全橋預制裝配化跨海大橋。
打開中國經濟地理版圖,一系列牽動國計民生的交通工程拔地而起,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這些超級工程、世界之最,不少都有“二航造”的足跡:
港珠澳大橋、滬蘇通長江大橋、廣州南沙大橋、云南金安金沙江大橋、溫州甌江北口大橋等一批重大橋梁工程陸續通車。
還有7座世界第一橋、9座跨長江大橋、6座跨度超1500米大橋同時在參建。世界上跨度超2000米的3座大橋,2座在中國,均為“二航造”。正在施工的江蘇張靖皋長江大橋擁有六項“世界之最”和六項“世界首創”。
翻開中交二航局的歷史,1950年成立之初,它還是一支固定資產不足10萬元的“碼頭搶修隊”。
上世紀九十年代,水工市場“僧多粥少”。中交二航局選擇率先打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走出碼頭一隅,將水工技術成功嫁接到黃石長江大橋,從而躋身路橋領域。
走出去!中交二航局由此開始了幾何級“跨界”躍遷。
2002年,投資規模超百億元、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即將開建的消息在業內傳開。彼時中交二航局的實力,特別是在硬件裝備上,中標的希望并不大。
經反復權衡,中交二航局作出果敢而大膽的決策:以年利潤不足2000萬元的“家底”,打造一艘1.6億元的海洋打樁船,以黑馬之姿殺進跨海大橋建設市場。
隨后,中交二航局一鼓作氣,承攬當時世界首座主跨徑超千米的斜拉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以自主研發技術攻克4項世界級技術難題,一舉贏得“中國建橋夢之隊”的美譽。
憑借硬核的“二航橋”品牌,從內陸江河到沿海深藍,從國內走向世界,從港航、路橋到市政、房建、水利水電、水務環保等多個領域延伸,中交二航局實現了彎道超車,完成了從突圍、追趕到跨界領跑的“豹變”。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筑業向產業現代化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由瑞凱正式提出了中交二航局打造高品質建筑業一體化服務商的發展定位。
其后5年,中交二航局在橋梁產業鏈打造和橋梁科技自主創新方面持續發力,先后中標重點橋梁項目70余項。
2022年11月,武漢企業100強出爐,中交二航局排名第七。統計顯示,中交二航局全年新簽合同額突破2000億元。
(二)
打破不可能,才有更可能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在建)。
截至目前,中交二航局共建設了300多座跨江、跨海、跨高山峽谷大橋,其中20多座橋都曾被冠以“世界第一橋”的美譽。長江上近四成的大橋、國內半數以上主跨徑超千米的大橋都出自“二航造”。
港珠澳大橋建設舉世矚目,中交二航局承擔其核心部件——超級沉管預制。對此,外國有專家宣稱“中國人不可能完成”。
依靠自主創新,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創造性提出“整體預制式主動止水最終接頭”方案,打造最精密“接頭”,6000噸沉管接頭嵌入伶仃洋底,沉管隧道滴水不漏。
溫州甌江北口大橋建設再次挑戰極限。大橋沉井總重量達50萬噸,是8艘大型航母重量之和。如何讓沉井在軟如奶油的淤泥中“穩得住”?項目團隊創新工藝工法,自主研發“水下快速取土裝置”,全程采用BIM技術動態監控,最終沉井順利終沉到位,創造了世界首例強潮河口深厚軟土超大沉井建造的奇跡。
“打破不可能,才有更可能。領跑者都是向難而行的,因為難走的路,往往是上坡路。”由瑞凱說。
向難而行,科技當先,人才為魂。中交二航局深度融入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擁有24個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其中國家級4個,自有技術中心在2021年全國1744家國家認定企業中心排名第三,智行國際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通過首席專家團隊熔煉、創新平臺孵化,中交二航局鍛造了一批善于攻關的科技研發人才,擁有享受國務院津貼人才12人,省部級創新人才56人,大科技人才總量達到1500余人。
2月9日,中交二航局總部科研大樓,林鳴院士工作室揭牌成立。“建設‘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需要發揮中交二航局‘建橋夢之隊’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二航人有這個實力。”林鳴說。
(三)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
中老鐵路。
2022年10月,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發言人華春瑩在推特發布5張海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和中老鐵路位列其中。“建橋夢之隊”已作為中國名片走向世界。
“中交二航局一直秉持‘走出去’的理念。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由瑞凱說。
5年前,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號召,由中國援建、中交二航局承建的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建成通車。這是馬爾代夫首座現代化橋梁,同時也是印度洋上第一座跨海大橋。
在深海酥脆的珊瑚礁上建橋,當時,許多發達國家建筑企業都不敢涉足。中交二航局在33個月的超短工期內,攻克了珊瑚礁地質及深水長周期波涌浪條件下的樁基、承臺施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開創了遠洋深海無遮掩環境及珊瑚礁地質條件下建造特大型橋梁的先河。
從初出國門到深度融合,二航局依托全產業鏈優勢,加強屬地化、專業化布局,在海外30余個國家及地區全面打造橋梁、道路、港口、城市。
去年以來,中交二航局多個海外項目迎來重大節點:孟加拉國N8公路項目順利移交,成為孟加拉國歷史上第一條封閉式高速公路;具有以色列“水工博物館”之稱的以色列阿什杜德港項目提前近一年交工;孟加拉國卡納普里河底隧道項目全線順利貫通。
2022年9月,中交二航局獲商務部對外援助項目實施企業資格認定。
一個企業如何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走出去”?“唯創新!”由瑞凱堅定地說:“企業的競爭除了魄力和勇氣,歸根結底還是科技的創新。”
依托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中交二航局研發了千米級斜拉橋建造技術、海中超大跨懸索橋建造技術等十大國際領先技術。
5年來,中交二航局持續擦亮“二航橋”品牌,在自主建設和創新發展橋梁建造技術方面持續發力。空中“移動工廠”、智能建造、綠色建造、未來建造,建橋技術不斷迭代升級。
(四)
行天下,為天下行
武漢二七長江大橋。
1月29日,隨著第60根樁成功澆筑,武漢雙柳長江大橋北岸主墩樁基施工全部完成。
作為武漢東大門第一橋,雙柳長江大橋是湖北第40座、武漢市第12座長江大橋,也是目前長江上在建的最寬鋼箱梁懸索橋。
目前,包括長江新區起步區項目、雙柳長江大橋、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等在內,武漢一批在建重點工程打下“中交二航局”烙印。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改變的不僅是人民的出行效率,更暢通著中國經濟血脈,促進人才、企業、貿易等多領域的相融相通。
15年前,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通車,南通由此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數據顯示,南通的GDP從當年的2000多億元一路上升至2022年的1.14萬億元。目前,每天從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通過的車輛中,貨運車輛占了一半以上,這在全江蘇省路網中是比例最高的。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的通車,牽引著包括南通在內的蘇中、蘇北融入蘇南、接軌上海。長三角縱橫捭闔的新的發展大勢由此形成,為長三角乃至中國的經濟格局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珠江口岸,內伶仃洋里,全長24公里、擁有90米超高橋面的深中通道建設已初具規模,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將成為“深莞惠”和“珠中江”城市群的直連通道,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
因水而生的武漢,也因橋而興。目前,武漢的長江大橋已達11座,橋對武漢的貢獻有目共睹。賽迪顧問武漢辦事處主任肖俊稱,“長江左岸和長江右岸的城區,所占全市的GDP,一個是21%,一個是26%,江南江北發展較為均衡。”
作為在漢央企,中交二航局深度融入武漢城市發展,鞏固“大本營”地位。多年來,中交二航局先后承建了武漢客運港、武漢新港、軍山大橋、陽邏大橋、二七大橋、武漢東風大道等一大批交通重點工程。
武漢同樣也見證了中交二航局的轉型升級之路。2017年12月,武漢第九座長江大橋——沌口長江大橋通車試運營。這是湖北省境內首次采用BOT+EPC模式建設的長江大橋,也是中交二航局從產業鏈向價值鏈的轉化、“反哺江城”的精心之作。
穿山越隧、過江跨海。300多座“二航橋”能夠帶動多少GDP?“行天下,為天下行。讓世界更暢通,讓城鄉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變成實景是中交二航局的使命。”由瑞凱的回答簡單干脆。
《在場》對話
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由瑞凱謀勢、謀局、謀事
中交二航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由瑞凱參加“在場·2023長江財經峰會”并發表主題演講。長江日報記者陳卓 攝
長江日報:支撐中交二航局走向世界的精神內核是什么?
由瑞凱:謀勢、謀局、謀事。中國有一句古話: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中交二航局從內河到外海,從山區到城市,不斷“走出去”,得益于謀勢:順時代大勢而為,應國家戰略而動;得益于謀局:在抉擇面前提前布局、主動應變;得益于謀事:靠的是一代代二航人勇毅前行、敢于創新的精神。
長江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作為央企如何踐行這一使命?
由瑞凱:這既是重大政治責任也是重要發展機遇。讓我們倍感振奮、備受鼓舞,也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立足主責主業,堅定踐行國家戰略,全面落實中交集團戰略部署,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新征程上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長江日報:中交二航局如何助力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
由瑞凱:目前,武漢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當先鋒、打頭陣,擔當主力軍。作為在武漢本土成長起來的央企,中交二航局有責任在助力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當先鋒、做表率。
首先,企業自身要鍛造為高質量企業。我們將充分發揮建筑業一體化服務商的能力和優勢,創新應用綠色低碳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助推武漢在轉變發展方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圍繞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新形勢、新需求,主動跟蹤服務,爭取更大作為。
長江日報:未來五年,中交二航局的目標是什么?
由瑞凱:圍繞中交集團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質量型世界一流企業目標,積極拓展現代綜合交通、智慧交通,努力建設成為橋梁建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實現橋梁工業化智能建造水平世界領先。以橋梁建造一體化能力提升,加快公司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進程。
(長江日報記者劉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