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最早地區之一在哪里?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的城市是哪里?長江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集團、中科院等與長江有關的院所位于哪里?答案都是武漢。
3月4日晚,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徐禮華做客長江日報長江訪談直播間 (詳見>>),圍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資政建言。
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帶來《關于支持長江國家博物館落戶武漢,全力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提案,建議打造“長江文化”超級IP,在武漢叫響長江。
全國政協委員徐禮華。
武漢走向世界要以長江文明作為橋梁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2021年12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長江國家博物館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其選址受到沿江各省高度重視和關注。
去年省市兩會上,長江國家博物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也成了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大家紛紛表示,武漢應積極挖掘長江文化底蘊,構建長江文化IP體系,在創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區上勇挑重擔并期待落地生長。
“武漢走向世界,要以長江文明作為橋梁。長江文化故事能夠構建長江文化的超級IP,以此推動整個中國長江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作為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徐禮華在全國兩會的履職舞臺上早早做好了察實情、建良言的準備。
前期,通過與省文旅廳多次溝通交流、仔細研讀長江沿線各省份關于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公開文件及相關學者發表的文章,她認為,武漢在爭取長江國家博物館落戶一事上優勢明顯,全力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能助推湖北特色、荊楚文化走向世界。
徐禮華指出,湖北武漢人文地理特色突出,具備唯一性。長江干流與其第一大支流——漢江交匯于此,形成兩江四岸的宏大格局,是連結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最早地區之一,是促進南北文化交匯、長江上中下游文化交融的樞紐之城,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之地。
其次,湖北武漢地緣交通優勢明顯,具備輻射性。武漢作為全國四大路網主樞紐中心之一、六大客運中心之一,已形成到全國主要省會城市4小時經濟圈。另外,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具備集中性。長江的滋養讓湖北成為楚文化的發祥地,成就了集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為主體的荊楚文化,并與巴蜀文化和吳越文化相交融,賦予湖北處于“中部支點、長江之心”。
龍王廟公園與南岸嘴公園隔江相對。
讓長江成傳遞“中國印象”重要窗口
“長江流域所蘊含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及族群記憶建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她建議,支持長江國家博物館落戶湖北武漢,并建議武昌區月亮灣城市陽臺區域作為選址地予以重點考慮。“涉長江岸線約1100米,是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的重要功能節點,交通便利。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主體工程已具備施工條件。獨特的設計風格與兩江四岸美景相呼應,將構成世界級濱水生態文化空間。”
她還建議,充分發揮“長江文化”超級IP作為國家形象整體性標識、承載中華民族豐富情感和國家文化形象傳播整合機制等多維文化功能,讓長江成為傳遞“中國印象”的重要窗口。同時,連通“長江文化主軸、山水人文綠軸”,構建長江文化超級IP體系,激活長江流域各類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統一的文化視覺標識,實現國家形象的有效傳播。
“建議提出后,跟蹤落實是關鍵。”徐禮華說,她將持續關注這一建議的進展情況,全國兩會結束后就將盡快到建議選址地開展實地調研,希望早日看到長江國家博物館落成,為湖北迎來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長江日報特派記者汪甦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