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都市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 聚焦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生命健康、北斗等優勢產業,推動優勢產業協同聯動,提升中心城市經濟密度。促進武漢市一般制造業向周邊城市有序轉移,逐步形成主鏈在武漢、配套在都市圈,融資在武漢、投資在都市圈的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
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無人工廠”的t3項目顯示面板生產線在運行中。長江日報記者 高勇 攝
打造光電子信息、汽車、大健康和生物醫藥三大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光電子信息產業,完善以武漢“中國光谷”為核心、各市分工協作的產業布局。
——汽車產業,打造“漢孝隨襄十”為重點的萬億級汽車產業走廊,建設全國汽車產能基地。
——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工程,構建“車谷+光谷”協同發展產業布局。
——打造以武漢生物產業基地為龍頭的大健康產業集群,支持咸寧發展以護理為核心的康養產業。
共建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加快武漢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推進建設一批數字經濟創新成果轉化基地。聯合實施都市圈“5G+工業互聯網”工程,聯動打造“行業云+示范企業+未來工廠”模式,共同參與全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示范區建設。共同提升都市圈“智能+”服務效能,促進全鏈條數字化智能化。
2023年3月1日,全市數字經濟應用場景供需對接大會現場。長江日報記者 胡贊威 攝
協同建設四大組團發展先行區。
——光谷科創大走廊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串聯鄂州、黃石、黃岡、咸寧等重點園區,建設光電子信息、商業航天及北斗應用、智能產業、大健康等創新產業帶。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聯動武昌區、洪山區、江夏區、新洲區主要產業園區,形成大光谷創新組團。
——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加強與孝感、仙桃、天門、潛江、洪湖等周邊地區協作互動,打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現代化工新材料、特色消費品工業等產業集群。
——航空港經濟區以武漢天河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為核心,支持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仙桃等聯合打造臨空臨港樞紐經濟帶,鄂州花湖機場周邊重點發展空港物流、臨空制造、跨境電商等產業。
——武漢長江新區聚焦“綠色、智造、生命”主導產業方向,創新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產業園區合作共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等模式,打造新興增長極,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圖為花湖機場航站樓。近日,長江日報記者在鄂州花湖機場航站樓看到,裝飾裝修已到收尾階段,花湖機場奮力沖刺如期開航。長江日報記者 任勇 攝
推進產業分工協作。強化都市圈產業對接整合,以共謀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撬動都市圈產業新增長點。強化都市圈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探索細化各城市優先承接發展和引導優化調整的產業目錄,構建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都市圈產業發展格局。
共同深化各類開發區(園區)和產業集聚區整合提升,推動都市圈產業發展資源共享、風險共擔、效益共創。充分發揮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模式、政策優勢、產業基礎、招商引資等優勢,創新合作共建、園外園、飛地經濟等模式,推動都市圈產業園區實現深度融合、集群發展。
(長江日報記者高喜明 蔡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