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2月23日訊(記者楊絲涵 通訊員向麗華)從空中俯瞰武漢,攬兩江入懷,氣勢宏闊。其中,橫穿武漢的長江水系,是“魚類基因的寶庫”、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區之一,沁養大半個中國。然而,數十年來,因長江流域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在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致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2月25日上午,江灘大講堂2023季啟動,我們將迎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水生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劉煥章教授,與大家分享《“十年禁漁”背景下的長江魚類保護》這一課題。
奔流的長江潤澤兩岸人民,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2021年1月1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進入“十年禁漁期”,開始了“人退魚進”的歷史轉折。在長江“休養生息”的這段時間,魚類物種數增加,多樣性水平穩步提升,鰻鱺、鱸鯉等多年未見的土著魚類重現,魚類種群結構逐步優化,魚類資源量明顯上升,浩浩蕩蕩的長江蜿蜒6000余公里,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長江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多樣的水域生態環境,對于維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劉煥章表示,長江流域的很多珍稀物種出現瀕危甚至是滅絕是多方面的原因,有水利工程建設、水質污染、人類活動干擾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人類過度捕撈導致很多物種食物來源短缺等重要原因。長江的十年禁漁有利于恢復長江的整體生態環境,實現長江流域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漁業資源得到逐步恢復,部分珍稀和瀕危水生動物的生存狀況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江灘大講堂”系列講座為武漢市水務局、長江日報聯合推出,意在打造百姓身邊的水情宣講陣地,以普及水歷史、水文化、水常識、水生態、水科技、水法規、水政策為目的,引導公眾知水、節水、護水、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