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2月22日訊(見習記者欒嘉雯 通訊員譚忠)20日下午,江夏區界鎮社區五里錦繡小區居民田爽將家中分類好的垃圾扎緊打包帶下樓扔進垃圾桶里。
界鎮社區書記潘莉莉說,這里的居民已習慣將垃圾分類打包入桶。
界鎮社區書記潘莉莉。記者何曉剛 攝
潘莉莉介紹,界鎮社區地處五里界街集鎮中心,居民6000余人。這里由樓道堆滿農具到環境干凈整潔經歷了3年時間。
2019年,社區在民政部門注冊了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統籌建立16支志愿隊。由此,從樓棟衛生到環境綠化,從顧老看小到節日聯歡,在黨建引領下,近400名居民志愿者成為界鎮社區基層治理的重要部分。
人上了樓,意識還留在鄉村
潘莉莉傾介紹:“讓小區環境整潔如新,居民注重公共衛生,社區探索了好幾年。”
五里錦繡小區是五里界街舊城改造后的唯一還建小區。從村灣住進高樓,習慣了鄉村生活的村民還保留著家門口也是私人“地盤”的想法。
潘莉莉回憶,當時小區不遠處有菜地,村民就將下田使用的鋤頭、鐵鍬和大大小小的麻袋堆在樓道口,不僅上下樓不方便,看著也雜亂。“社區兩委勸一次,居民就收一次,但有些居民看著鄰居家門口還放著鋤頭,沒過兩天,又將自己的農具重新搬了出來。”
進入小區,垃圾散落在垃圾桶旁;走進樓棟,扶手滿是土和灰。
于是,7名社區兩委開始拿著清潔工具輪流在小區里打轉。10棟樓,每棟18層,還包括當時一片未硬化完成的道路需要清理……
人手不充裕,社區面貌如何改?到哪里去找人?成了潘莉莉和社區一班人思考的問題。
16支志愿者隊伍使居民形成合力
志愿者上門為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記者何曉剛 攝
草叢里撿不干凈的塑料袋和飲料瓶,一度讓社區工作人員頭疼。潘莉莉回憶,起初,工作人員會通過一些線索上門勸說,但她很快發現,靠“查案”般的精力去根治衛生問題并不現實。
“關鍵是要建立組織,形成合力,把居民自己的力量用起來。”潘莉莉介紹,2019年,界鎮社區成立了16支不同功能的志愿者隊伍,近200名居民正式登記在冊。社區又通過開居民議事會邀請各方代表投票,為每支隊伍選舉了一名隊長和兩位干事。
2020年,群防群治志愿隊和生態環保志愿隊兩支隊伍每周走進樓棟三次,花費一上午的時間逐層擦洗地面、窗戶,替居民將廢棄物扔進垃圾桶。
清理一戶居民家門口粘在地上的口香糖時,黨員劉蘭香和當棟的樓棟長蹲在地上用小鏟子刮了近五分鐘。
一些居民驚訝地發現,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居然成了志愿隊隊長,還身兼樓棟長專職負責樓棟管理。
“居民看到拿工資的人在打掃,不以為意,但當他們看到黨員和志愿者帶頭義務干,就有了觸動。”潘莉莉告訴記者,最初不在意整治成果的居民開始主動撿起樓道里的小紙團。
隨著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樓道里不再堆放廢品雜物,小區的環境由臟亂變得干凈。
大小齒輪互動締造幸福
志愿者上臺給居民表演戲曲節目。通訊員譚忠 攝
去年,張貼在小區門口的兩張衛生“光榮榜”和“加油榜”令居民意識到,小區不僅要打掃干凈,更要維護好成果。
“每個樓棟推出一名居民加入測評小組,給隔壁樓棟的衛生情況打分。”潘莉莉說,試行一段時間后,樓棟“和諧之星”“清潔之星”的評選活動讓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更高。
“每次志愿服務大家搶著報名,積攢積分,‘升級’星級。我們也不需要兌換物質獎勵,我們最看重的是五星級志愿者稱號。”志愿者劉蘭香說。
元宵節活動中,志愿者給老人送湯圓。通訊員譚忠 攝
今年的元宵節活動上,夕陽紅楚劇志愿隊隊員劉元珍帶著大家給居民獻上了一場精彩表演;敲門行動中,幫困助殘志愿服務隊成員將熱騰騰的五里界蒸肉送到困難居民家中;集體生日會上,愛老敬老志愿服務隊隊長李瑤將長壽面端給老人……
如今,界鎮社區通過慢慢摸索形成了“1+16+N”特色治理方法,即社區黨組織領導一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包含著16支志愿服務隊和無數熱心居民。模式持續運轉下,社區環境變靚了,居民的心也更齊了。
“社區黨組織是大齒輪,我們志愿者則是一個個小齒輪,基層運轉不能空轉,得讓大家都動起來。”潘莉莉說,一周七天,居民志愿者各顯其才、各盡其能,主動為社區服務出點子、搶單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變化就在日積月累中慢慢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