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蔡甸區侏儒山街道群力村“武漢智順現代農業生態園”,一排排玻璃大棚鱗次櫛比,一條條村道干凈整潔。
走進其中一面積為1600平方米的“魚菜共生”大棚,西紅柿、生菜、菜薹等有機蔬菜長勢喜人;與普通大棚不同的是,菜地的旁邊是魚池,記者抓起一把飼料拋入池中,活蹦亂跳的鱸魚爭先搶食。
武漢智順現代農業生態園“魚菜共生”。李瓊 攝
提起鱸魚,這里的村民有說不完的話。村民代江華感慨:“鱸魚是我們的‘致富魚’‘幸福魚’,一年能掙5萬元。”“我和我媳婦兩人都在這打工,媳婦掙的是固定工資,每個月3000元錢,我是負責干些零活兒,每天掙150元錢。”代江華對記者說,如今村里很多人和他一樣在家門口打工,收入不錯。
一座大棚里既養魚又種菜,不影響產量還能節水節肥,怎么實現的?群力村黨支部書記周木林介紹,通過分解池、發酵池等多個流程,養魚的水變身肥料,排入蔬菜地里,經過植物的根系吸收凈化后,又通過管道循環系統回流到魚池中,如此“混搭”模式真正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武漢智順現代農業生態園。李瓊 攝
這樣的大棚,生態園共有6個。“魚菜共生”鼓起錢袋子,也映紅了群力村村民的好日子,成為覆蓋面廣、從業人數多、持續效益好、對農民增收貢獻大的特色產業。
近年來,以美麗鄉村建設和“國企聯村”行動為契機,侏儒山街道成功片區(群力村為中心村)武漢五聯紅勝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與長江建投集團合資成立武漢禾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回在外能人雷四木,共同打造智順現代農業生態園。“魚菜共生”是其中一項重要特色產業項目,旨在發展立體生態養殖和研學觀光農業。
“魚菜共生”鼓起錢袋子,也映紅了群力村村民的好日子。李瓊 攝
“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群力村黨支部書記周木林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在‘國企聯村’推動下和高等院校專家學者指導下,我們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思路,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才能把特色資源轉化為致富一方的特色產業。”
“生產大棚約11000平方米,年產量很可觀,可產鱸魚20萬斤左右,銷售額可達400萬元。目前已與盒馬鮮生、武商超市、社區、餐飲連鎖等進行合作。”周木林說。
生態園種菜養魚兩不誤。李瓊 攝
他介紹,目前群力村的“魚菜共生”系統為1.0階段,達成了基本的工業化生產模式,接下來將朝著文農旅三產融合方向邁進,將打造包含觀光旅游、科普教育、產品游覽、度假民宿等一體化的大型農業示范綜合體。
“下一步,我們村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壯大集體經濟,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不斷提升大家的幸福感、獲得感。”周木林說。
蔡甸區侏儒山街道群力村位于武漢、仙桃、漢川三地交界處,2020年列入市級美麗鄉村建設村,2022年3月被市委組織部評為“武漢市五星級基層黨組織”。
(長江日報記者高萌 通訊員李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