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2月19日訊(記者周劼)今年是我國“英才計劃”實施第十個年頭,本屆全國數學年會首次邀請中學生參加,院士大家云集的高端學術會議上有了更多青少年的身影。
“中學生創新人才培養論壇”于18日下午舉行,這個論壇是今年學術年會28項活動中的一項,在大會開幕式前召開。
論壇上,入選今年“英才計劃”數學學科的16位武漢中學生及其家長在現場聆聽了3位知名大學“英才計劃”導師“英才”培養報告,交流、討論了中學生如何愛上數學、學好數學、學會創新等課題。
田剛院士和武漢市入選2023年“英才計劃”數學學科的中學生合影。
“英才計劃”是2013年起我國實施的一項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分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五門學科。
據主持本次論壇的中國數學會“英才計劃”數學學科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馮榮權介紹,“英才計劃”的實施,主要是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余力的中學生,以對基礎學科興趣濃厚的高中一年級和高中二年級學生為主,引導他們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建立高校與中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國家一流的數學人才培養具有強周期,而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尤為值得關注。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田剛院士說:“這個計劃的主要措施是讓中學生能夠在科學家身邊接受指導,親身感受科學家做人做事的風格,尤其在研究一線熏陶感染,激發對于數學的興趣,保持對數學的初心。”
田剛院士在論壇上發言。
“每屆參與‘英才計劃’的中學生,我都建議他們先認真讀一下這本《科學發現縱橫談》。”來自北京大學的“英才計劃”導師盧朓在分享自己多年指導、培養“英才”學員的經驗前,先做了一次薦書“廣告”。
《科學發現縱橫談》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中國教師節首倡者王梓坤創作的一本漫談科學發現的科普書,書中縱覽古今,橫觀中外,從自然科學發展史中挑選出不少有意義的發現和事實,加以分析總結,闡明有關科學發現的一些基本規律,并探求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應該力求具備一些怎樣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