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西塞山區濱湖社區最后3棟樓的外墻更新正在進行收尾工作。2月1日,市委、市政府通報表彰黃石市武漢都市圈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先進集體,該區建設局赫然在目,這份殊榮,當之無愧
近年來,西塞山區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經申報納入中央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的小區共146個,投入資金19.1億元,惠及53406戶居民,改造面積383.19萬平方米。2022年4月27日,成功申報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城鎮老舊小區弱電改造“四網合一”試點、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智慧化試點等3個第一批城市建設領域省級試點。讓居民生活環境、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改善,讓一座老城煥發勃勃生機。
全區干群“一條心”
2019年10月,西塞山區成立區舊改指揮部,區委書記任政委、區長任指揮長;街道成立分指揮部。2022年3月,該區成立了城市更新春季攻堅行動工作指揮部,下設項目攻堅建設、城市管理提級、涉房歷史問題化解、政策爭取保障4個攻堅專班。該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思想引領、意見征求、決策把關、組織保障和推動落實作用。
黨員干部挑大梁,借助黨員干部下沉社區“雙報到、雙報告”活動契機,組織開展“黨員三亮”“黨員積分管理”等特色活動,充當老舊小區改造中堅力量。成立由下沉黨員、老黨員、老干部組成的業主委員會、自改委11個。
科學繪就“一藍圖”
按照“五有標準”,即有完善房屋設施、有整潔居住環境、有優良配套服務、有特色主題文化、有長效管理機制,該區對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全域謀劃,制定《西塞山區舊改導則》《西塞山區城市更新2022年工作計劃》等文件。繪就出一幅宏偉的改造藍圖:礦冶風情建筑風貌——基礎型(黃思灣片區)、新荊楚風建筑風貌——提升型(中心城區片區)、生態宜居建筑風貌——舒適型(磁湖南岸片區)。
織牢織密“一張網”
注重群眾參與,圍繞“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誰出資”“如何管”等,該區充分聽取社區居民意見建議,通過“敲門”問需、“對話”問癥、“座談”協商等方式,收集意見建議數千條。
與此同時,堅持因地制宜,在改造內容上,實行“一區一策”“一樓一策”。石料山社區實施“弱電下地”序化改造,通過引入“四網合一”改造團隊,將所有弱電線纜進行“共溝、共管、共箱、共槽”。改造污水管網145公里,背街小巷44條;新建“口袋公園”26處,居民小游園、小廣場29處;新建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管網143公里,大幅提升了全區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水平。
共同繪就“一幅畫”
描繪綠色風景畫。該區打造“詩意牧羊湖”“煙雨磁湖”等特色小區,在房前屋后、街頭巷尾閑置空地建成牧羊湖園、澄月園、工人村園等26個“口袋公園”。歷時3年,投資1.2億元,使閉園37年之久、承載黃石人記憶和鄉愁的飛云公園成功開園,飛云鷺影、九曲廊橋等多個景點吸引游客慕名而來;11萬株各種喬木,成為黃石城區的一處“天然綠洲”。
描繪彩色風情畫。該區結合礦冶元素、鋼鐵特色,改造老舊小區時,保留小區風貌,形成了獨特的礦冶文化風格。田園社區堅持保護與更新并舉,在保留紅磚紅瓦蘇式建筑群風格基礎上,設置小品、浮雕、墻繪等文化元素,追溯歷史文脈,重拾場所記憶。在黃石大道西塞山段,投資近億元打造“百年鋼城、十里秀帶”,成為彰顯工業文化底蘊,維系城市歷史風貌的景觀廊道。在上窯步行街,將商埠文化、集市文化融為一體,再現百年老街風貌。
描繪紅色基因畫。該區在上窯社區、和平街社區,積極挖掘港窯湖黨支部成立等紅色基因,打造上窯紅色文化街區,油鋪灣黨史陳列館和賀龍二十軍革命舊址成為“網紅打卡地”,使紅色文化在西塞山區得到賡續傳承。
完善最后“一公里”
做實基層管理。該區優化社區設置,城市社區由20個調整為31個;探索建立雙網格書記、雙網格員、雙樓棟長、雙向交叉任職、雙聯席會議的“五雙聯動”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新體系,以及“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民生實事辦理機制,有效夯實基層治理效果。同時,做優物業管理。該區為解決老舊小區“有人改、無人管”的問題,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作用,統籌協調社區、業委會、產權單位、物業服務企業等力量,大力推行“紅色物業”管理,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在小區物業管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做好長效宣傳。通過文化宣傳欄、入戶宣講、新聞宣傳等方式,加大對老舊小區改造的宣傳力度,號召居民自覺維護小區環境,珍惜老舊小區改造成果。牧羊湖小區、大王廟小區、上窯商貿區等不僅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還被眾多媒體先后宣傳報道。(記者?劉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