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2月14日訊(記者汪洋)“湖北省將試點建立綠色新能源船舶國家標準,引領我國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2月14日,武漢理工大學船舶郵輪中心負責人裴志勇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武漢理工大學國內唯一的淺吃水實驗室里,師生們正在做實驗。
2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漢簽署《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提出在國內率先打造內河流域的綠色智能標準化船舶系列產品。
裴志勇介紹,中船集團712所和武漢理工大學作為主要牽頭單位,分別聚焦新能源船型、電力推進以及動力系統的綠色化科技研發,為制定相關標準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在我國內河航道,民營船東的船舶占比高達97%。行業內有這樣一句話‘長江上沒有兩條一樣的船’,因為船型不一,導致航道通行效率較低,沒能充分發揮出水運潛能。”裴志勇表示,內河航運急需制定行業國家標準,通過船舶的大型化、綠色化、智能化和標準化,大幅提高通行效率,充分發揮出水運潛能。
武漢理工大學擁有國內唯一的淺吃水實驗室。 記者汪洋 攝
據介紹,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的科研攻關,船型是最基礎最核心的因素。相比傳統的柴油動力船,新能源電動船的電機體積小、重量輕,在進行標準化船型設計時就需要把機艙做小,將更多的區域留給貨艙區,從而讓每條船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
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是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該學科帶頭人、首席教授吳衛國40余年來潛心于新能源綠色船舶的科技攻關,在船型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出的系列新產品,市場反響非常好。這兩天,吳衛國正奔走在青島,接洽綠色智能船舶的場景應用。
近年來,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長江大保護戰略深入人心,淘汰傳統柴油船舶,改用新能源船舶越來越成為用船企業的共識。去年8月,長江日報深入采訪,刊發報道《綠色新能源船舶訂單一年猛翻30多倍》。
去年9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此次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湖北省簽署《備忘錄》,加快湖北省高端裝備產業突破性發展,帶動長江內河船舶綠色智能轉型升級。
在武漢理工大學國內唯一的淺吃水實驗室,現場一片忙碌景象,裴志勇團隊正研制一條3000噸級、全航程使用氫燃料動力的新能源多用途船舶,這也是全球最大的氫燃料動力運輸船舶。
武漢理工大學的淺吃水實驗室。 記者汪洋 攝
裴志勇算了一筆經濟賬,一條新能源船一天可減少3噸碳排放。湖北大概有2萬條船,一天可以減碳6萬噸。整個長江航道共有12萬條船,平均下來一天可以減少碳排放36萬噸。“這將促進整個湖北綠色高質量發展。更重要的是對全國的示范引領效應,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可以不損失GDP的發展為前提。”
裴志勇表示,放眼全球,目前內河航運領域,國際上還沒有相關的行業標準。武漢是全球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高校最多、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在校大學生最多、也是全球艦船類從業人員最多的城市。在船舶產業領域,武漢占據了全球三個第一。武漢理工大學、中船集團712所、中國船級社等科研單位將以《備忘錄》的簽署為契機,先行先試制定標準,經過市場的充分驗證,形成行業標準,進而上升到國家標準,再推動形成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