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天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戶江岸區,長江左岸再添一家數字經濟企業。
這是一家專注于數字經濟領域的企業,主要為能源行業提供數字資產管理、數字化營銷等解決方案。目前公司已與全國26個省份能源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預計年交易額可達50億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增強現代服務業競爭力、增強新興產業牽引力、增強數字經濟驅動力。
1月5日,市人大代表、江岸區委書記姚彬做客長江日報兩會直播間時表示,2023年,江岸將聚焦“531”產業定位,聚力構建高端服務業發展體系,全力打造高端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區,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不低于7%。
2022年5月1日,位于江岸區建設大道和臺北路交匯處的武漢萬象城開業。這是華潤置地在全國打造的第9座萬象城,坐擁19萬方超大商業體量,400余家品牌進駐。長江日報記者 任勇 攝
做強主支撐
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是江岸經濟發展的支柱,也是江岸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姚彬介紹,2022年,江岸服務業增加值預計突破1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近80%,蟬聯“中國百強區”“全國投資競爭力百強區”。
去年,江岸區聚焦“531”產業定位,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長峽快道、達美樂披薩、中南地鐵傳媒集團等一批重點企業落地。金融保險、商貿物流、創意設計、文化旅游、生態環保等五大主導產業占GDP比重超過一半。
依托三峽集團新招引長峽快道等4家三峽系分支機構。落戶半年,湖北商貿物流集團就引來5家上下游企業落子聚合發展。此外,“長江系”“中信系”等鏈上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鏈式集聚”的故事在江岸不斷上演。
“我們將鞏固提升金融保險、商貿、文創三大傳統優勢服務業,重點打造‘三個中心’。大力發展生態環保、健康、專業服務三大新動能服務業,重點打造‘三個集聚區’。積極布局以科創服務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領域新興產業,重點實施‘場景+龍頭企業+生態’戰略。”姚彬介紹。
在傳統優勢服務業方面,加大金融服務業法人及區域總部機構招引力度,打造中部金融保險中心;提升武漢天地、武漢萬象城等大型商圈,發展銀發經濟、親子經濟、假日經濟、夜經濟,打造武漢現代商貿中心;積極發展工業設計、時尚設計等潛力設計行業,依托市文旅集團,打造漢口歷史文化中心。
在新動能服務業方面,重點發展生態環境改善、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碳評估和交易服務等產業,打造生態環保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醫療服務、健康管理、互聯網醫療等產業,打造大健康產業集聚區;發展會計審計、法律稅務等業態,做強一批專業服務特色樓宇,打造專業服務業集聚區。
“江岸區也積極布局以科創服務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領域新興產業。重點實施‘場景+龍頭企業+生態’戰略,大力發展在線金融、新零售、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娛樂等在線經濟和流量型經濟,培育孵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技‘新物種’企業,推動各類創新業態和應用場景在江岸首發首試,打造一批數字經濟產業園。”姚彬說。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營商環境的硬支撐,江岸區營商環境考核連續四年穩居全市前列。姚彬表示,江岸區將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贏得區域比拼的關鍵工程,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全力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企業獲得感最強的城區之一。打造更高效率、更加舒心的政務環境,更有活力、更加有效的市場環境,打造更加公平、更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努力把江岸打造成為成本洼地、服務高地、投資寶地。
“新”“舊”融合
讓城市更有歷史感和文化味
“一面是承載歷史記憶的老街區、老里分,一面是拔地而起的新型街區、國際化社區,‘舊’和‘新’的‘兩面’,正是江岸城區面貌的魅力所在。”姚彬說,在留住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的同時,江岸堅持“留改拆”并舉,統籌老漢口更新改造與新江岸建設發展,為居民提供更具生活品質、生態品質、人文品質的人居環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武昌古城、漢陽古城保護性利用,加大老建筑、老里弄保護修繕力度,讓城市更有歷史感、文化味。
112歲的巴公房子經過保護性修繕及改建后,以巴公邸商業空間的面貌重展新顏,成為老城品質生活的“點睛之筆”。隨著巴公房子、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等24處歷史建筑完成修繕,江岸融老出新,特色愈加鮮明。
城市有機更新的腳步也深入到社區肌理。2019年至今,江岸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累計開工179個、完工140個。
姚彬介紹,2023年,江岸區將把城市有機更新作為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城區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推進,著力在“補齊短板、提升品質、打造亮點”上“下繡花功夫”。
今年,江岸將實施6個老舊片區的連片改造,新開工老舊小區改造不少于36個,適時啟動城中村改造,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我們將兼顧保護和開發,推動保元里、三德里等老建筑、老里分改造,推動文創、文旅等融合發展,打造更多像吉慶街、黎黃陂路、平和坊這樣的網紅街區和園區。加快黃浦科技園、岱家山科創城、村級產業園轉型升級,推動老房子、老廠房蝶變特色產業園區。”姚彬說。
“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代表江岸的過去,漢口濱江國際商務區代表江岸的未來。”談及未來發展,他充滿信心,江岸將加快建設周大福金融中心、國華金融中心等地標性商務樓宇,加快推進產業導入,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國際性、總部型濱江商務區。
“施工圖”變“實景圖”
加快建設五個強區
“漢口之心、美好江岸”是“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江岸城區定位。姚彬介紹,其中包含了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愿景。
江岸區濱江岸線16.8公里,灘涂面積全市最大。擁有全市半數以上紅色資源,轄區現存市級以上文物建筑、優秀歷史建筑分別占全市的21.5%和66.7%。這里是傳統的教育強區、醫療大區,擁有武漢二中、六中、七一中學等名校,形成了育才系、長春系、博雅系等小學教育品牌系列。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28家,二級以上醫院19家,其中三甲醫院有5家。
去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正式托管武漢市第八醫院,后湖街道的居民可就近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全國第一所江水源綠色低碳小學——長春街第三小學也在去年9月迎來首批學生。一批好醫院、好學校建在江岸居民家門口。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如何持續提升區域優質公共服務?姚彬說,2023年,江岸將圍繞把“施工圖”變成“實景圖”,加快建設五個強區:教育強區、健康強區、人才強區、文化強區、生態強區。
(長江日報記者李婷 汪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