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的關鍵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為全面反映各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積極成效,生動展示廣大人民群眾歡樂祥和過春節的喜人景象,齊心協力營造喜慶安康、昂揚向上的節日氛圍,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即日起,本報開設“新春走基層”欄目,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宣傳各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進展成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優化疫情防控的舉措、各部門民生服務保障工作、春節文化習俗等,敬請關注。
臨近春節,何垅村的村民們開啟了新一輪的魚塘起魚工作。 通訊員 馬亞嬋 攝
臨近春節,行走在陽新縣城東管理區何垅村,入目皆是平坦寬敞的通組公路,院落與“花園”錯落相連,修建整齊的苗木更是為鄉村增添了幾分秀色。
何垅村有天然公益林6100畝,森林覆蓋率達60%,毗鄰國家級濕地保護區網湖,于2020年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2022年被評為市級共同締造試點村、市級清廉村居建設試點村。然而,早些年,何垅村并非如此美麗。
“丈母娘總說,進村數翻了幾個坡,就可以知道到家了。”2015年返鄉創業的王賢軍稱,2019年之前,何垅村道路崎嶇坎坷,即便距離縣城僅4公里,但往往要繞路而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面對窘境,何垅村從新農村建設、危房改造、人居環境建設等項目著手,共建8處污水處理池解決村莊70%的污水處理,并實現了自來水戶戶通。全村聘請保潔員20個,其中14個均為脫貧戶,負責村內15個自然灣道路及公共區域環境衛生的清掃。自2019年起,兩年間先后投入100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修建兩條“四好”農村公路7.7公里。道路兩邊栽植綠化,實現村莊硬化綠化亮化95%以上,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
宜居生活離不開整潔的村容村貌,更離不開村民越來越鼓的“錢袋子”。“在外打工的時候總是放心不下家里,只要有兩天假我就回。村里的人總笑我戀家,賺的錢都貢獻給鐵路了。”決定返鄉的王賢軍,在家門口成立了一個家庭農場。“其實剛開始回來的時候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回來能做什么,但是村集體帶我四處考察項目,商量可行性。”
2020年,王賢軍農場里的土雞、土雞蛋遭遇滯銷問題,村民、村干部熱心幫助其打開銷路。如今,已步入正軌的農場每年可獲20萬元收入。“回來以后好像各個方面都比較好。既有不菲的收入來源,又能照顧到小孩。”王賢軍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幾年時間,依靠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秉承“綠色優先、生態環保優先、農業產業優先”的發展理念,何垅村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迅速制定“明特優水產養殖富村,特色農業種植強村”的發展戰略。何垅村黨支部主動謀劃,建強組織機構,利用“精準扶貧”連續5年、每年30萬元的專項資金,入股生態農業公司,將每年的十幾萬元分紅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為村里的脫貧戶提供了多種就業崗位。
據悉,如今的村辦生態農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以大戶開發、租賃開發等形式,現已發展千畝油茶基地、千畝花圃苗木基地等,為何垅村創造一片“綠色致富源”。
“依托打造陽新‘城市后花園’的區位優勢,我們正在全面推進一個投資約1500萬元的生態建設項目。”談及村莊未來的發展,何垅村黨支部書記邢宏劍信心滿滿,我們將以“宜居”為重點,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優勢和挖掘地域特色,加快城鄉融合發展,著力打造農旅休閑、康養相結合的生態宜居地。(記者?潘曦?通訊員?熊子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