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高喜明 通訊員程良友 衛學平) 1月3日,大冶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大冶市市長孫輒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主動融入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著力提升大冶在武漢都市圈中的能級,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光谷科創大走廊重要節點和武鄂黃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重要節點。
1月3日,大冶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通訊員程良友 衛學平 攝
大冶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2%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1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1%,外貿出口增長15%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排名力爭進位至60名以內。
著力加快奮進全國縣域經濟五十強步伐
全年計劃新簽約項目130個,計劃總投資額900億元,力爭引進百億元以上項目1個、50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2個。全力推動綠色循環產業園、華鑫精品鋼材、華電毛鋪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落地開工。推動長城汽車、東貝精密智造、星銳科技、智慧光電等項目投產達效。力爭全年新開工項目300個,新投產項目150個。
持續培育市場主體,力爭全年凈增“四上”企業200家,上市企業“保一爭二”。大力推進氫能產業園、長城智能網聯汽車、武漢都市圈交通同網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獲得國家政策資金支持。
著力打造武漢都市圈融合發展示范市
對接武鄂黃黃軌道交通規劃、花湖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武漢新城規劃、光谷科創大走廊規劃,持續加強與武漢、鄂州、咸寧、黃岡的創新協同、產業協作、交通互聯、開放流通、市場融合、事項通辦。
積極推動大冶湖高新區、黃石臨空經濟區與東湖高新區全面對接、深度合作,打造武漢高新技術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產業轉移最佳承接地。主動對接、配套、服務湖北五大萬億產業集群,推動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積極融入武鄂黃黃綜合交通樞紐,全面對接武漢干線公路網和軌道交通網,爭取武漢軌道交通延伸至黃石臨空經濟區。積極對接武漢新城、花湖機場和黃石新港,加快推進機場高速二期、錦冶大道改造等項目建設。完善市域鐵路網布局,謀劃鐵路運輸接入漢歐班列,加快推進海虹物流園二期工程建設,建成“空鐵水公”多式聯運交通體系。加快武陽高速(大冶段)、S349省道(港湖至保安段)、G106國道(鐵山至大冶段)、S257省道(靈鄉至茗山段)、S315省道復線(東風路西延至靈鄉)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主動融入黃石市域一體化發展,在交通、產業、空間等方面做好統籌,推動大冶城區與大冶湖新區同城化發展。積極建設黃石城區—大冶城區,還地橋—鐵山,科創島—梧桐湖三個深度同城化發展組團,實現產業協同、錯位發展。主動對接黃石新港,大力發展臨港經濟。
突破性發展臨空經濟。用戰略眼光、國際視野高起點謀劃臨空經濟,布局新賽道、塑造新優勢、構建開放新格局。堅持規劃引領、產業突破、基礎配套、產城融合,加快推進臨空經濟區基礎設施、綠色循環產業園建設。圍繞黃石打造千億臨空產業集群,主動對接服務順豐集團,著力構建現代臨空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臨空經濟區區位優勢,通過花湖機場通達全國、聯通世界。
著力建成國家創新型縣(市)中部標桿
推動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5%以上。高標準建設光谷東科創島,服務建設黃石光谷東新城,將其打造成對接武漢新城、鏈接科創資源的重要節點。加快大冶(武漢)離岸科創中心、換熱器產業技術研究院、循環經濟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全年認定省級、黃石市級科創平臺15家以上。支持企業在武漢建立“飛地”研發機構。推動企業入駐大冶(武漢)離岸科創中心,實現“研發在武漢,生產在大冶”。
支持創新型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100家高新技術后備企業。力爭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6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加強企業質量、品牌、專利、標準建設,培育一批黃石市高新技術企業20強、省級“新物種”企業、省級“百強”高新技術企業。
推進大冶湖高新區加速發展。聚焦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大力推進高新區西北片區擴園項目建設,加快高新區產城融合示范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啟動電子信息產業園、高端裝備制造園、新材料產業園建設。支持高新區培育創新主體,確保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80家以上,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支持高新區爭先進位,奮力沖刺全國高新區“百強”,把高新區打造成為大冶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著力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組織實施技改項目30個以上,完成技改投資70億元以上。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加快引進產業鏈“鏈主”企業,培育壯大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電子信息、臨空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飲料食品、裝備制造2個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50家以上。加大“小升規”支持力度,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家。
著力打造促進共同富裕示范市
深入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為全省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大冶樣本”。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施“擴中”“提低”三年行動,穩定9類重點群體工資收入預期。優先優質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大冶二中改擴建、大冶中專綜合實訓中心工程建設,城東學校(高中部)實現秋季開學,啟動三里七湖學校、大冶一中臨空校區建設。力爭引進1所高職專科學校,打造產教融合示范區,實現入學即就業、畢業即上崗。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完成大冶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還地橋中心衛生院整體搬遷,推進大冶市第二人民醫院門急診大樓改造。加快鄉鎮急救中心(站)建設,打造城區10分鐘急救圈、農村30分鐘急救圈。支持市中醫醫院創建“三甲”。
抓好荊楚文旅名縣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主題小鎮,做強文旅產業。推動小雷山景區、龍鳳山景區提檔升級,加快毛鋪文旅康養、三山湖生態園、沼山古村桃鄉等項目建設,打造武漢都市圈市民休閑旅游后花園和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