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外景。 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攝
市民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觀展。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周滿珍 通訊員李霞)12月28日,武漢又一座地標性公共文化設施——武漢美術館(琴臺館)正式亮相。與此同時,2022武漢雙年展也在此隆重啟幕。一座美麗建筑與一場一流展覽碰撞出全新火花,雙星閃耀江城。
本次雙年展以“藝以通衢”為主題,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展出其中的“文化樣態”“城市形態”“創新動態”三個專題。開展首日,觀眾一走近這里,就被其外觀震撼。美術館外部造型像一個巨大的山體,走近之后又像是層層的梯田,建筑外做了很長的棧道,吸引觀眾盤旋。走進館內,作為國內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單體建筑,內部空間巨大,超過23米的空高、巨幅的展墻,立即將觀者帶入藝術殿堂的莊嚴氛圍。
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介紹,琴臺館強調人與自然、藝術的互動,外形具有標識度,又地處月湖之畔,展現了中國人樂山樂水的性格。
從事建筑工作的吳夢詩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先是大面灰色的墻體,讓人被寧靜的氛圍折報,眼望四周,展出的當代作品又很絢爛,這種碰撞有意思。”
記者看到,現場已有觀眾開始打卡“琴臺館”的第一杯咖啡,也有人在旋轉樓梯上美美地拍照。
2022武漢雙年展“文化樣態”專題策展人、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邵曉峰表示,2022武漢雙年展以“美”為媒,邀約遍及61個國家的116個“武漢國際友好城市”和“武漢國際友好交流城市”的當代藝術作品及優秀藝術家參展。
在展覽現場,觀眾可以欣賞到日本藝術家北岡明佳的視錯覺圖像《秋色沼澤》、澳大利亞藝術家亞當塞拜爾彩色有聲視頻《感受熱》等,這些作品聚焦于全球各地當代藝術家響應和參與新一代科技革命,探索新人類經驗的生動實踐。
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和情懷,是2022武漢雙年展的特色之一。邵曉峰告訴記者,本屆雙年展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運用了新的技術手段、視覺語言,來表達藝術家對當下對中國對武漢文化的認識,有影像、裝置、沉浸式互動式等各種類型,哪怕是傳統藝術形式,面貌也是創新的。
吳為山的雕塑《使命》,是藝術家對中國和這個時代進行記錄與弘揚的作品,體現了偉大的抗疫精神,這次也在武漢雙年展展出。
在觀展現場,記者也感受到了濃郁的武漢特色。藝術家燕柏彤的《武漢之水見世界》,是和武漢本土產生最大互動的藝術作品,為武漢量身定制。這幅作品不僅邀請了15個國家5000多個小朋友的畫作,也邀請了周韶華等著名藝術家作品。觀眾點擊現場屏幕的作者名字,其作品就在大屏幕上顯示。當這些作品在屏幕上播放時,地面就有水滴、漣漪出現。“觀眾在凌波微步中,看見全世界的藝術”,這是藝術家燕柏彤創作這幅沉浸式藝術作品的初衷。
市民即日起可以進入武漢雙年展官網點擊預約通道預約觀展,也可微信搜索“武漢雙年展預約”小程序進行預約觀展。
【見習編輯:楊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