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28日訊(記者劉璇 通訊員羅瑤)“李主任,大咯血合并新冠感染,患者需要急診手術。”“好,馬上到!”“李主任,消化內科患者氧飽和度只有60%,請您緊急會診!”“好,就來!”……
這位隨叫隨到、24小時在線的醫生就是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李發久。進入12月以來,他一直像個陀螺一樣在臨床一線連軸轉,幫助危急重癥患者闖過生死關。“只要患者平安,一切辛苦和堅守都值得。”28日,一臉疲憊的李發久看到病區又有患者康復出院,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堅持為病患制定“一人一方案”
每天下午5時,李發久都要參加專家研判會來制定患者的治療方案。通訊員羅瑤 攝
“科室每天高負荷運轉。”李發久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每天查房、門診、會診、搶救……他都會在。除了診治本科室的重癥患者,作為醫院重癥救治專家組成員,他還要兼顧全院重癥及危重癥患者的診療。
李發久每天下午5時都要參加專家研判會,經常忙得很晚才吃飯。“只有反復研究患者的病情變化,仔細對比、分析之前的數據,才能提出合理的診療建議。”李發久堅持為每一位病患制定“一人一方案”。
徹夜守護嚴密監測病患變化
李發久主任正在給危重患者查房。
12月19日晚,74歲的李奶奶發熱一周后出現呼吸困難,被家人緊急送往市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入院時氧飽和度只有70%。“馬上上呼吸機,對癥支持治療!”李發久果斷決定。
呼吸機剛上是非常關鍵的時刻,各項指數與患者的身體狀況相互影響。任何一個不當處理,都可能是致命的,需要24小時不間斷守護,根據監測數值隨時調整治療方案。李發久就住在辦公室。每隔半個小時去觀察患者呼吸機的情況,一旦發現血氧飽和度數值報警,想方設法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適時調整機器參數改善氧合。
5個多小時后,老人的氧飽和度終于回到90%以上。此時,窗外天色已蒙蒙亮,李發久熬得兩眼微紅。“我會守在離病人最近的地方!”他說。
有需要,請點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