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戰疫,抗疫有我
他們一直戰斗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
在疫情面前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防疫志愿者
今天,讓我們走近
這些平凡而又可愛的人
聽一聽他們的戰“疫”故事
華山里社區有一支居民抗疫隊
“我的家園我守護”
“我是一名老黨員,雖然年齡比較大,但身體硬朗,我要求參與社區疫情防控。” 10月9日,龍華山街道華山里社區,市演藝中心退休職工趙紅兵攔住市農業農村局下沉工作專班,要求“上崗”支援抗疫一線。
社區防控點多面廣,人手有限,當天上午,市農業農村局聯合社區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倡議22周歲至65周歲的轄區居民自愿報名,充實社區工作力量。
“我是退役軍人,可以幫忙維護秩序。” “我電腦操作熟練,錄入信息沒問題。”“值守卡口,算我一個。” 倡議書剛剛發出,居民微信群“炸了鍋”,不到半小時,就有30多名居民認領了各自任務。
詢問登記居民出入信息、查驗核對“兩碼”……在口腔醫院卡口,趙紅兵身穿紅馬甲,每天堅持值守10小時以上。“正是缺人的時候,只要身體允許,就多搭把手,更何況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家園。”
“居民我都是熟面孔,保證不錯放一個人、錯發一張證。”糧食系統退休職工劉桃江是一名老黨員,他每天早早到崗,為居民解答防控政策,并按要求換發臨時出入證。
疫情當前,市農業農村局也成立黨員先鋒隊,170多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57個宿舍(巷),局班子成員包采樣點、二級單位領導包卡口點、科室包樓棟(巷)、黨員干部包居民戶,與社區居民共同筑牢安全防線。( 全媒記者 胡純波 通訊員 徐偉華)
守護一方群眾
10月10日早上8時,杜湖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胡文輝,在小區卡口值完10個小時的夜班后,回到車內休息。副駕駛座椅放平就是“床”,外套就是“被”。如此條件,他依舊感恩:“有個地方躺下已經不錯了,這樣我的腿就能好受點。”
今年29歲的胡文輝,9月底因為腿部肌肉拉傷去醫院治療,拍過片子后醫生建議進一步檢查,并建議不能久坐久站,容易引發疼痛,需后續治療。十一假期正準備去醫院復診的他,突然接到了街道通知,胡文輝迅速結束休假返崗。
“我年輕,請組織把我安排到任務最重、最需要人的崗位去!”胡文輝今年7月成為預備黨員,他一直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下沉社區報到后,他主動認領了新城華府小區臨時管控區值守任務。
自參與卡口工作以來,胡文輝連續多天都是夜班值守。值守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當好疫情防控“守門人”,對進出行人、車輛及生活物資進行嚴格管控。點位封控、秩序維護、物資搬運、垃圾清運……每一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在封控區這樣的特殊環境下都需要耗費很多精力。
在卡口臨時搭建的值守點,沒事就要走兩步,揉揉腿的胡文輝顯得“與眾不同”。同事看他有時候疼的站都站不穩,提出要跟他換班,他說:“我們這邊很多都是女同志和年紀大的同志,值夜班不方便,我年輕,來值夜班最合適,腿傷不打緊的。”
“我對他的印象很深,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他也是迎難而上,忙碌的身影打動了我們很多人。這次,他帶病參與下沉,在卡口值守中任勞任怨,認真負責,給我們再次帶來了感動。”杜湖街道辦事處組織辦工作人員陳芬談到胡文輝時,不停點贊。
“黑夜中,有我在,這一方群眾就能平安。”胡文輝說。 ( 全媒記者 周彬)
“群眾舒心,我才安心!”
“婆婆莫慌,我來扶您!”10月12日,市醫療保障局下沉干河街道小寺垸社區志愿者余麗珠見一名老人行動不便,走起路來非常吃力,連忙上前攙扶老人前往核酸檢測點做核酸。
疫情就是命令。市醫療保障局聞令而動,全局上下團結一心,為筑起抗擊疫情的堅固防線貢獻醫保硬核力量。
“打開健康碼、行程碼,點擊這里,就能看到您近期的核酸檢測情況……”連日來,該局下沉社區的志愿者鄔磊,都會準時到達卡口值守點,對進出人員逐一查驗兩碼、登記信息,當好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遇到以前居住在社區的熟人,有的見面還得喊聲“大哥”。但是,“ 看臉放行”在鄔磊這里行不通。“當‘老好人’是對居民健康不負責。”鄔磊嚴肅地說。
羅平、雷琴、祝葉、雷霄、余麗珠等15人選擇了早班,每天凌晨5時許都會騎著電動車趕往檢測點。防控工作中,15人分3組,組成3條核酸檢測線。在卡點值守的志愿者馬作高,自覺充當居民“配送員”。該局駐沙湖鎮群合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彭艮兵,舍小家為大家,關鍵時刻選擇以村為家。
10日清晨,該局志愿者陳賢炎在小寺垸路卡口與當班人員交談時,發現一位八旬老人在“轉圈圈”,便主動上前詢問老人,得知老人無手機、無健康碼,想去腦血管醫院買“腦通膠囊”,便去指定醫院為老人買藥,再將藥送到老人手中,并告知其使用方法。 ( 全媒記者 蔡玲 通訊員 張葉)
彭林的特殊生日
“ 我祈愿疫情早日結束,人人平安,家家幸福!” 10月9日晚24時,彭林在新城壹號社區西門疫情防控執勤點,許下了自己41歲生日的愿望。
彭林是市第三實驗小學黨支部副書記、副校長。全市疫情形勢嚴峻,城市按下了“暫停鍵”。黨員干部根據“六聯六包”要求下沉社區,他根據安排,帶領專班下沉新城壹號,協助社區和物業做好卡口值守和核酸檢測等志愿工作。
身為黨員,彭林總是沖在第一線。2020年疫情期間,他主動報名帶隊赴彭場鎮駐村防疫,一守就是一個月。他有經驗、負責任、能扛事,村里群眾好評不斷。于是學校放心把這次下沉社區協助疫情防控的任務交給他。
新城壹號住戶多、管控難度大。彭林作為下沉社區分管領導深感責任重大,從10月5日開始,他沒有回過家,一直忙碌在社區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幫助物業發放小區出入證、安排核酸點位設置、檢查卡口人員和車輛進出,一天忙碌下來,整個人腰酸背疼,可他從不叫累。
10月9日晚,市委組織部、市實驗三小作為包聯單位,與沙嘴辦事處、新城壹號社區和物業公司碰頭,總結當天疫情防控工作,商量下段措施。
會議間隙,此起彼伏的工作群消息,引起了彭林的關注。他下意識看了看手機,一條“生日快樂!”的消息彈出界面,彭林這才反應過來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妻子和孩子精心準備了生日禮物,等他回家。
“看來要對家人們食言了。” 彭林稍作思考,馬上與大家一起討論第二天的工作。
坐在邊上的市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葉倩目睹了這個場景,會后將彭林生日的事情告訴了大家,在場人員紛紛祝福他,領導提議讓他早點回家,和家人聚聚晚點再來。他卻說, “現在社區比家里更需要我!”
彭林心里很感動。當天更晚的時候,他在工作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的話激勵自己:“‘疫’散‘春’來,抗疫終將勝利,‘破曉’定會來臨!仙桃加油!” ( 全媒記者 胡圣)
你救治患者 我守護鄉親
“在前線你多保重,照顧好自己,孩子們都挺好的,不用回來,免得鄉親們擔心......”“你在家里辛苦了,告訴爸媽我這里很好,讓他們別惦記......”10月12日晚,胡場鎮五業潭村村醫肖艷娥在工作間隙,跟身在胡場衛生院“抗疫”的丈夫通了一個簡短的電話。電話兩端兩人互相關懷,為彼此鼓勁加油。
肖艷娥自結婚起就在五業潭村擔任村醫,至今近30年,村里每家每戶的情況都很熟悉。疫情來襲,丈夫去往“一線”,肖艷娥則留在村里,守護鄉親,她說:“村里老人多,需要格外細心,好在這幾年大家都有經驗了,心態比最初時好了不少。”
入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排查省外返鄉人員、上門檢測居家觀測人員體溫、核酸檢測登記、維護秩序,一大早肖艷娥就忙活開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之余,村民們的普通疾病、老人們的慢性病也需要她來診治,肖艷娥沒有一句抱怨: “我老公是醫生,我公公也是老醫生,我也是醫生,我們早就習慣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疫情來襲,不少夫妻、父子因此分隔在兩地,五業潭村也不例外,隨著封控政策的落實,村里不少老人一下子沒了人照顧。這時,肖艷娥義無反顧地擔起了這份責任,她說:“疫情發生后我去通知對面鄰居做核酸,看到老人自己將菜炒的焦黑,當時就只有一個想法,我必須幫幫他們。”
從那以后,肖艷娥每天都會在工作間隙,利用醫務室后的小廚房做好飯菜,再為鄰居老人和公公婆婆送去。對老人們的飯菜她盡心盡力,自己每天則只能做些最簡單的面條,在家上網課的小兒子抱怨到:“每天都吃面條,能不能做點別的。”
面對兒子的抱怨,肖艷娥略帶歉意:“等疫情結束了,想吃什么爸媽都給你做。” ( 全媒記者 陳亞東)
綁著腰帶去一線
10月11日早上6時,天剛微亮,向紅比平日早起1小時出門,她需要步行30分鐘,前往市中醫醫院。 向紅是該院血透中心護士長,9月30日中午,她為血液透析病人彎腰處理回血時,感覺“腰忽然咔咔作響,像斷了一樣”。腰傷犯病了,她仍舊堅守崗位,直至下午上完院里培訓課程。
臥床兩天,向紅放心不下科室病人,帶傷上班。10月5日,全市開展區域核酸篩查。向紅接到通知,自告奮勇報名參加外出核酸采集工作,直到晚上10點才采集完核酸。向紅綁著腰帶,忍住疼痛,堅持采樣。 “盡管只有路燈相伴,相信光明就在眼前。” 這是向紅寫在微信朋友圈的一句話,親友紛紛為她點贊。早起步行,向紅說自己早到一點,病人們就會少點擔心和焦慮。
向紅每天外出采完核酸,還要回到院內負責科室病人護理、疫情防控告知等工作。為了讓透析病人按時接受治療,向紅只能以扎馬步的方式,為病人護理。一天忙完,腿疼到邁不開步子,腰上更是不能用力。 在腎友微信群里,向紅的消息經常刷屏。夜里兩點半的消息,引來病友熱心關切。“護士長,那么晚還不休息嗎?”“護士長,謝謝你一切為病人考慮。”向紅說, 讓病人安心養病,是職責所在。( 全媒記者 羅婉婷)
更多新聞
仙桃市新增1例陽性感染者的情況通報
堅決做到應檢盡檢、應調盡調、應隔盡隔、應管盡管
編 輯/羅婉婷 責編/鄧一凡 終審 /易趕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