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必須依靠汽車短駁來完成。記者汪文漢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5月13日訊(記者汪文漢 通訊員馬日福)5月12日下午3時,在陽邏國際港集裝箱鐵水聯運示范基地,由港發集團自營的7輛集卡車正式投入運營,專用于集裝箱碼頭至鐵水聯運基地2.5公里公路駁運,以解決困擾鐵水聯運“最后一公里”銜接不順暢、周轉不高效、成本難降低的痛點難點,切實為實體經濟降低物流成本。
總投資9.1億元的陽邏鐵水聯運一期工程于2017年12月28日建成投用,實現了鐵路進港的“零突破”,2018年3月20日開啟常態化運營后,陸續開辟了經陽邏中轉的“上海-武漢-川渝”“上海-武漢-陜西、新疆”鐵水聯運雙向通道。但因港區與鐵水聯運基地之間仍有2.5公里路程,集裝箱鐵轉水或水轉鐵的“最后一公里”必須依靠汽車短駁來完成。
“最后一公里”必須依靠汽車短駁來完成。記者汪文漢攝
過去一年多時間里,短駁業務均由市場客戶(以貨代公司為主)委托社會車輛進行作業,中間環節多,不僅聯絡調度效率較為低下,而且運營成本也難以降低,不利于鐵水聯運基地規模效應和降本作用的發揮,導致其“優勢不優”。
5月12日,港發集團先期投入7輛自營短駁集卡車,由長江新絲路國際物流(武漢)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后期根據吞吐量增長所需再追加投放,從環節、流程、成本等多方面對以往的運輸組織方式進行優化。以往社會車輛2.5公里公路短駁平均收費210元/車次(最高收費達250元/標箱),箱子場到場轉移時間約1小時,現在改由鐵水聯運基地與場站吊裝、鐵路轉運等合并“打包”收費,“公路短駁”簡化為“港區內轉”,單箱成本平均下降60元,周轉時間提速約1/3,實現了物流對實體經濟的降本增效,促進陽邏鐵水聯運“優勢更優”。
“最后一公里”必須依靠汽車短駁來完成。記者汪文漢攝
據統計,2019年1-4月,陽邏鐵水聯運基地累計到發14128 個標箱,全年計劃突破4.2萬個標箱,較2018年增長40%以上,預計自營短駁集卡一年可降物流成本240萬元。
【編輯:朱曦東】
(作者:汪文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