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4月19日訊(通訊員陳非 王璟)青春追夢人,奮進新時代。4月19日,第十五屆武漢市高校藝術節在中南民族大學啟動,兩年一度的高校藝術大賞正式拉開帷幕。
即日起,武漢百萬大學生可關注“洪山文化云”微信公眾號了解相關信息,并通過高校投遞原創文化作品并參與評選。
五十六個民族的學生現場演唱《我和我的祖國》
藝術節包含六大項目
據悉,本屆藝術節推陳出新,分評選、展演兩大板塊進行,包括舞臺藝術評選、美術書法評選、攝影評選、非遺進高校展演、經典劇目高校行、高校藝術進社區展演等六大項目。
舞臺藝術、美術書法、攝影等三項評選活動,是高校藝術節堅持多年的“保留項目”,歷屆作品數量繁多、質量不俗。根據賽程,本屆評選將分為征集、評選、展覽三個階段,高校先展開組織自評,再向藝術節推薦報送,最后進行評選與展覽。其中,舞臺藝術與美術書法評選活動將分別舉辦10場展演或巡展。
雜技《頂碗》
傳統京劇折子戲《擋馬》(片段)
非遺進高校、經典劇目高校行、高校藝術進社區等三項展演活動,是高校藝術節在文化惠民上的具體舉措。本屆非遺進高校活動,將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舉辦10場專題講座,并舉辦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等活動;2018年大獲好評后,經典劇目高校行迎來升級,省市13家專業院團將遴選“拿手好戲”,進高校演出20場;本屆新增加的高校藝術進社區活動,把校園文化大餐端上社區居民“餐桌”,15場展演將走進15個社區。
傳統楚劇折子戲《推車趕會》(片段)
經典劇目高校行同時啟動
本屆武漢市高校藝術節啟動式上,同時啟動了經典劇目高校行活動。經典劇目高校行等文化展演活動,也將再度走進校園,讓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啟動式上,歌曲、小品、詩朗誦、戲曲、雜技、舞蹈等13個節目精彩紛呈,現場掌聲此起彼伏。楚劇和花鼓戲兩種“版本”的《站花墻》摘花片段同臺競技,各具風味;京劇《擋馬》、楚劇《推車趕會》、漢劇《花木蘭》等經典曲目也贏得觀眾陣陣掌聲;雜技《頂碗》中,藝術家頭部頂一摞瓷碗,表演劈叉、倒立等技巧,高難度的動作讓觀眾驚嘆不已;作為東道主的中南民族大學帶來蒙古舞《歡歌筷舞》,音樂聲和著筷子敲擊聲,邊打邊舞,節奏感強;情景劇《致青春》大量使用當下流行的網絡語言,極具青春活力。
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漢舉辦,本屆高校藝術節還將特別關注相關題材作品,在文藝領域謳歌時代精神。
本屆高校藝術節持續至12月,優秀作品將在閉幕式晚會上集中展演。
中南民族大學學生表演的舞蹈《歡歌筷舞》
高校藝術節成武漢文化名片
據了解,作為湖北省楚天群星獎獲獎項目,武漢市重點打造的高校文化品牌,高校藝術節走過34年,已成為武漢公共文化建設的靚麗名片。本屆高校藝術節由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與洪山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由武漢市群眾藝術館、武漢市洪山區文化和旅游局、武漢市洪山區大學之城建設服務辦公室具體承辦,各區文化和旅游局協辦。
武漢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勛標、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王國華,洪山區政府副區長王在橋、洪山區政協副主席竇梅、洪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翠弘、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白江源出席了本屆高校藝術節啟動式。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王國華在啟動儀式上寄語,通過活動的舉辦,推進我市“青年之城”“夢想之城”“創新之城”“活力之城”的建設,增進大學生對武漢的認同感、歸屬感,讓更多的青年英才體驗武漢、了解武漢、愛上武漢,建設武漢。青年學子追逐夢想,奮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