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16日訊“他可以吃葷菜嗎?”“腸道慢慢恢復了,可以吃容易消化的肉類……”……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家屬林女士的微信里,有幾百條與武漢市第一醫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鄒亮的聊天記錄,見證著她的丈夫駱先生(化名)重獲新生的奇跡。
今年春節后,36歲的駱先生身上出現散布著的出血點,趕到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就診,血常規結果顯示其血小板數值僅是正常值的十分之一,隨時可能出現嚴重的內臟及顱內出血,威脅生命。
駱先生被確診為極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必須盡快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這種病如果沒有有效治療,超過60%的患者會在100天內死于造血衰竭合并無法控制的出血及感染。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鄒亮介紹,“如果說白血病是地里只長雜草不長糧食,再生障礙性貧血就等同于荒漠。”造血干細胞移植流程非常復雜,經血液內科全科討論,為患者制定出精確到每小時的移植方案。
駱先生的姐姐和弟弟立即做了配型確認,結果顯示,兩人與患者配型高分辨全相合,血型一致。最終,選擇患者弟弟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
移植手術前一天,住在移植倉內的駱先生經歷了一次生死考驗,大劑量化療及免疫抵制徹底摧毀淋巴免疫系統后,毫無免疫力的他突發敗血癥,血壓迅速下降至70/40mmHg,出現心率增快、呼吸頻速的情況,程輝主任迅速判斷為感染性休克,給予一系列抗休克治療,“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果不堪設想。”
上月底,移植按計劃順利實施,造血干細胞得以輸入患者體內,術后第十天,患者體內的粒細胞已經大于2G/L,奇跡般地成功重建了免疫系統,駱先生的家人喜極而泣。
移植前后,患者需住在無菌環境的移植倉內接受治療,妻子林女士每日精心為丈夫準備無菌飯菜,用具須煮過消毒,餐盒要抽真空后送至醫院,由護士加熱消毒后喂給患者。
一個多月以來,林女士每天會與主治醫生鄒亮一起商量飯菜該如何準備,鄒亮也常常為家屬不斷打氣,安撫她的焦慮情緒。據長江日報記者粗略統計,僅在駱先生出移植倉前的十天內,鄒亮和林女士的微信記錄就達200多條。談及住院期間與醫生的交流,林女士非常感動,“是醫生耐心的溝通,給了我們全家希望和信心。”(記者劉晨瑋 通訊員譙玲玲 黃智紅)
編輯: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