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16日訊(記者伍偉 通訊員高婷)由于內鏡醫師檢查水平參差不齊,中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低于20%。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研發的內鏡質量改善人工智能監測系統“內鏡精靈”,顯著降低了消化道內鏡檢查的盲區率。并于4月初被國際三大通訊社之一的英國路透社專題報道,引發國際關注。
“內鏡精靈”避免漏查漏診
16日,記者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看到,“內鏡精靈”正在盡職盡責地工作。當醫生為患者進行胃鏡檢查時,它會自動識別盲區,及時提醒醫生未曾到達的檢查部位,避免消化道疾病的漏查漏診。
目前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占中國癌癥總發病率的43.5%。內鏡檢查是早期發現消化道腫瘤的必要手段,消化道腫瘤若能早期發現,治愈幾率高達95%。
“要是有一個智能系統,能在我們做內鏡時,及時提醒哪些部位還沒檢查到就好了。”在巡診幫扶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于紅剛教授不止一次聽到基層內鏡醫師這樣的需求,這也給了他開發AI系統助力消化內鏡檢查最初的啟發。
醫測攜手,繪制人體消化道“地形圖”
從2017年開始,于紅剛與陳明鍇等團隊成員開始琢磨,如何降低胃鏡操作過程中的盲區率。他們與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合作,繪制出人體消化道的“地形圖”,并依照消化內鏡檢查的診療規范,標識出必查的“坐標點”。
經過近兩年的研發,“內鏡精靈”系統成功投入臨床使用。于紅剛教授團隊使用107個真實的胃鏡檢查視頻測試“內鏡精靈”系統,結果表明該系統監測胃鏡檢查盲區的平均準確度為90%,平均靈敏度為88%,平均特異性為95%。
內鏡醫生的“第三只眼”
陳明鍇教授介紹,“內鏡精靈”相當于內鏡醫生的“第三只眼”,能及時提醒內鏡醫生不要放過檢查死角,盡早識別可能有問題的消化道部位。如果醫生經過提醒還是沒有檢查到某些“死角”的話,“內鏡精靈”還會阻止胃鏡檢查報告打印發布。
“人工智能無法完全取代醫生,但它可以幫助醫生進行診斷和檢測?!庇诩t剛教授表示,希望這種設備能盡快進入大規模臨床常規使用,幫助更多醫生掌握正確規范的內鏡檢查方法,提升消化道早期腫瘤的診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