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8日訊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公布了今年的獲獎名單。武漢協和醫院兩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們分別是胡豫教授團隊的《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靶向治療》以及董念國教授團隊的《重癥先心病外科治療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這使得武漢協和醫院院史上的獲獎總數(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達到6項,在全國醫院中名列前茅。據了解,這兩個獲獎項目均是瞄準當前困擾醫學、影響大眾健康的熱點與難題。
董念國教授(左)與胡豫教授獲獎后合影
胡豫教授團隊:
潛心20年破解血栓早期診斷和治療世界醫學難題
血栓性疾病是一類以動靜脈和微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為特點的臨床常見疾病。常見的如腦梗、心梗等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深靜脈血栓等,致死、致殘率很高,常常造成嚴重的社會和家庭經濟負擔。我國每年發病人數超過四百萬,病死率最高達39%,相關醫療費用逾1300億元。現有診療技術仍長期停留在血栓形成后的診治,無法早期發現及干預血栓,因而療效不佳,出血和血栓復發等問題嚴重。血栓病的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是臨床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國家及省部級重大課題資助下,武漢協和醫院胡豫教授團隊歷經20余年深入研究,圍繞血栓病的早期診斷和靶向治療,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推動了我國血栓病診療技術進步——
創建血栓性疾病早期診斷體系,建立國內迄今最大規模的靜脈血栓性疾病標本及信息數據庫。團隊首次發現3種中國人特有的常見基因變異以及56種罕見突變。系統揭示了中國人血栓病遺傳特點,為中國血栓病科學防治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保障。應用這一新發現可實現對血栓病高危人群的基因篩查,做出血栓風險評估,指導臨床前預防。近年來,該分子診斷體系已在武漢協和醫院多個科室以及全國25家大型醫院推廣應用,在進行基因診斷、明確血栓病因、制訂個體化抗凝措施、成功預防血栓再發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以“抗凝蛋白目的序列捕獲測序技術”為核心的血栓病早期診斷體系,應用于一萬多例患者,使早期診斷率提升38%。
牽頭制定了《中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診治指南》,是全國所有醫院的通用標準,建立了中國首個DIC診斷積分系統(CDSS)。在全國25家大型醫院推廣應用,有效降低了誤診率及病死率。
這一精準醫學典型重大醫學技術的突破,將“大醫治未病”,踐行“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預防為中心”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早期診斷與治療,降低致殘率與致死率。
董念國教授團隊:
23年磨一劍引領世界先心病外科發展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我國人口出生缺陷排名首位的先天畸形,發病率6‰~9‰,外科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近年我國先心病人數持續增加,重癥比例逐年提高。重癥先心病外科治療具有解剖及病理生理復雜、手術操作精細、臟器保護難度大、死亡率較高等特點,是胸心外科尖端前沿領域。
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經過30余年積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兒童/先心病心臟移植中心之一。該科主任董念國教授團隊以提高外科療效為目標,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歷經23年研究,圍繞外科技術、精準診治等關鍵問題,獲得一系列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
國際首創先心病經胸微創封堵技術。該技術克服傳統術式缺點,明顯加速恢復。成果發表在世界胸心外科權威期刊,授權5項國家專利,全球超過1萬成功案例,是胸心外科學領域少有的中國原創技術。
協和醫院心外科是目前中國兒童/先心病心臟移植數量最多、效果最好的單位。針對終末期心臟病,建立適合中國兒童心臟移植的技術規范。創造亞洲年齡最小體重最輕(3月、4.25kg)嬰兒心臟移植紀錄。
國際首先開展大規模漢族人群篩查,預警先心病遺傳易感性;國際首次發現肢體缺血預處理提高復雜先心病心肌保護效果;國際首次提出先心病肺高壓亞類分型,建立靶向治療流程,牽頭《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相關性肺高壓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等,改善關鍵醫療指標,提升治療效果。
在全國最早開展重癥先心病外科治療,手術數量和質量國際領先。十年間共完成先心病手術6萬余例,年手術量居世界前列,與國際頂級心臟中心同期相比,病種、難度接近,手術量更大,死亡率更低。
獲獎背景: 協和醫院一年牽頭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兩項國家獎的榮譽,是武漢協和醫院整體科研實力的完美注腳。近三年來, 醫院共牽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項,其中6項千萬級項目;2018年牽頭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國內醫療機構中處于領先位置;醫院連續六年國基金項目過百,全國醫療機構僅三家;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榜單中排名13名;近三年共獲得省部級一等獎10項,總數位居全省醫療機構第一;截至2018年10月份,醫院共授權專利74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連續三年居全省醫療機構第一。目前,醫院已與英、美、德、法、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著名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與12家國際頂尖醫療院校開展聯合科學研究。
目前,醫院已經形成了富有協和特色的科研管理體系。即:1.大力支持原創性研究;2.重點關注急需解決的臨床問題開展基礎和臨床研究,設立臨床研究基金和院內科研基金;3. 全國醫院首創院內學科評估體系,每年給予專項建設經費。4. 構建以中心實驗室為主體,轉化醫學中心、生物樣本中心、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為補充,各專科實驗室差異化發展的“1+3+N”的整體布局;5. 完善以科研獎勵為支撐的制度體系。(記者伍偉 通訊員王繼亮 梅恒 張瑋)
【編輯:付豪】
(作者: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