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6日訊(記者汪甦)“優質資源少,醫療機構醫養結合服務實力需要大幅提升,且社區醫養服務總量不足,居家養老供需矛盾突出。”5日,市政協委員、市中醫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黃金元建議,以武漢現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開展社區醫養工作。6日,在政協大會發言中,市政協常委、市臺盟主委劉江東也建議,將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兩位政協委員不約而同地關注到“家門口養老”的問題。
圖為政協委員黃金元 記者何曉剛 攝
據了解,武漢養老服務機構仍停留在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階段,大部分沒有配備醫務室和醫務護理人員。市民政部門統計,目前全市20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僅有30余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設老年康復床位1535張。單純通過家庭聘用陪護人員已無法滿足社會性的整體需求。
“我到青島威海等地考察,他們將社區服務中心改造為醫養中心,一進去不是冷冰冰的病床,而是有家電有沙發,布置得像溫馨的家。當地的不少老人爭相入住。”黃金元建議,借鑒青島威海等地醫養結合成功經驗,試點推行長期醫療護理險制度。
劉江東則建議,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養老提供直接有效服務。依托與居家養老距離最近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就近、方便、廉價、快捷的人性化、家庭化健康服務為特點,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通過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預約服務等方式,逐步實現“社區醫療”與“居家養老”的對接和融合,實現在社區醫養結合機構“養老、醫療、康復”三種模式轉換,開展多元化老人健康、醫療等醫養結合服務。
同時,他還建議推進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優先和有老人的家庭進行簽約服務,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連續、規范的服務。開發完善居家養老一鍵通網絡服務平臺,遠程醫療監控服務,實現個人健康管理信息化。
編輯: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