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6日訊(記者汪甦)百公里綠道相扣成環,潑灑出一幅瑰麗山水畫卷,“大湖+”生態綠城全新時代開啟。6日,在政協大會發言中,市政協委員、市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袁云光談到,面對“大湖+”生態融合發展這一全新課題,仍然存在著湖泊生態環境基礎不夠穩固、湖泊作為城市發展重要資源要素未被全面激活、濱湖區城市功能和空間品質還有待提升等問題。
政協委員大會發言,圖為市政協委員袁云光。記者何曉剛 攝
他提出,加大湖泊保護力度、打造濱湖文化旅游地標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各類湖泊主題功能區。
袁云光建議,在夯實“大湖+”的生態基礎上,要加快制定各湖泊功能區的環境準入政策,持續加強湖泊污染的源頭防治,將湖泊功能區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同時,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打造一批生態環保、集約高效、特色鮮明的濱湖綠色產業帶和一批集文化底蘊、歷史風貌、藝術時尚于一體的濱湖文化旅游地標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另外,優化 “大湖+”整體空間體系,打造“生態水網體系+復合型公園體系+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綠色開放空間系統。
他提出,分別從金融商貿、文創文旅、總部經濟、生態旅游、科創研發、生態保育等方面,打造各類湖泊主題功能區。如以西北湖為樣板,建設“濱水生態CBD”;以紫陽湖為樣板,建設“濱湖文化客廳”;以南太子湖為樣板,建設“生態總部基地”;以東湖為樣板,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旅游風景名勝區”;以武湖為樣板,建設“長江科學城”;以梁子湖為樣板,對于湖泊核心區域,嚴格禁止一切對湖泊生態系統產生不利影響的生產經營活動。
他希望,通過探索“大湖+”生態融合發展的不同實現路徑,以湖定城,以湖聚人,提升公眾護湖愛湖意識。
編輯: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