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云·武漢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著長征11號火箭成功發射。
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22日訊 一箭穿蒼穹,宏圖起征程。2018年12月22日 7時51分,“虹云·武漢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著長征11號火箭成功發射。
“虹云·武漢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標志著武漢邁入太空時代。
“虹云·武漢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著長征11號火箭成功發射。
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創造了多個第一:它是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在漢成立后,抓總研發設計及發射的首顆衛星,國內首顆低軌Ka頻段用戶鏈路通信衛星,也是我國天基互聯網“虹云工程”的首發星。
現場直擊:
在48年前“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地,“虹云·武漢號”沖破天際
早上7點,戈壁灘還是黑夜,長江日報記者乘坐的大巴車朝著遠處的光亮前行,進入到火箭發射觀測地,零下十多度的戈壁灘上,現場的觀眾在寒風里注視著發射架。
7時51分,戈壁灘上天剛放亮,“轟”的一聲,長征11號火箭點火升空,烈焰瞬間照亮了茫茫戈壁灘。火箭從觀測點上方飛過,在戈壁上空留下一道長煙,久久不散。最終,火箭消失在天際線,留下一個巨大的彩色光環。點火后的第906秒,“虹云·武漢號”成功入軌。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地,時隔48年,我國第一顆低軌Ka頻段用戶鏈路通信衛星“虹云·武漢號”在此成功發射,技術與全球先進技術并跑,開啟了天基互聯網的新征程。
系“虹云工程”首顆星,將讓全球不再失聯
“虹云·武漢號”是我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首次將毫米波相控陣技術應用于低軌寬帶通信,能夠利用動態波束實現更加靈活的業務模式。
“虹云·武漢號”也是天基互聯網虹云工程的首顆星,將率先在武漢開展低軌天基互聯網試驗與應用示范。在軌運行后,它將對毫米波相控陣技術、通信協議等進行驗證,為后續星座的構建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由于沙漠、山脈和海洋等環境因素,世界上至少還有一半的人口沒有接入互聯網,信息的匱乏限制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而“虹云工程”正是著力解決這一問題,通過部署在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寬帶衛星星座,能做到真正的全球覆蓋。
它以天基互聯網接入為主要目標,基于低軌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統,與我國現有的通信系統相輔相成,為“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和產業化發展搭建新的信息交互平臺。
“虹云工程”是我國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衛星的低軌寬帶互聯網接入系統,“小衛星”“低軌”“寬帶”的組合設置也正契合了當前商業發展的需求。
按照規劃,整個“虹云工程”的實施分為三步走戰略。“虹云·武漢號”是其第一顆技術驗證衛星,它的成功發射,為整個星座的搭建打下了堅實基礎。到“十三五”末,計劃發射4顆業務試驗星,組建一個小星座,讓用戶進行初步業務體驗。到“十四五”末,實現全部衛星組網運行,完成業務星座構建。
首顆“武漢造”衛星,與國際領先技術并跑
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鄒廣寶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顆衛星命名“虹云·武漢號”,是因為公司在武漢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注冊,這是公司落戶武漢后生產的首顆衛星。這顆衛星兩年前就開始研制,承載了多項先進技術。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正在研發低軌寬帶通信星座,“虹云·武漢號”在技術上與國際領先技術并跑。
據了解,2017年12月22日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在武漢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注冊,該公司隸屬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是航天科工集團拓展空間領域的總體單位,主要從事空間工程技術研究、系統研發和產業化經營,基于商業航天、空間安全、載人航天等核心領域,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空間產業公司”。
“虹云·武漢號”之外,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在武漢將有更大作為:將在漢建設載荷及分系統裝配測試廠房、衛星AIT廠房、微小衛星制造廠房、推進系統裝配測試廠房和蜂窩板生產廠房,主要產品有虹云工程、微納小星等。
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將在漢建立虹云工程研制批生產線,計劃具備年產200顆衛星以上能力,這將極大提升我國衛星批量生產研制能力。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負責人表示,今天,我國天基互聯網的第一顆衛星“虹云·武漢號”的成功發射,是武漢市建設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一步,今后,武漢將一如既往,全力以赴推進航天產業基地建設,為武漢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為推進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做出武漢貢獻。
>>>鏈接
航天產業第三極武漢快速崛起,發展商業航天為主,能造火箭和衛星
在中國航天產業軍用民用商用的格局中,與上海、西安不同,武漢以發展商業航天為主,隨著眾多項目的投產,必將成為中國航天產業的第三極。
今年以來,武漢市圍繞航天產業集群,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赴北京、深圳等地開展產業基地宣傳推介和招商活動,全年共簽訂項目協議34個,投資總額601.84億元。
武漢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在漢落地僅僅兩年,發展迅猛。目前,該基地微小衛星的商業發射與應用技術國家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工作站已掛牌。
今年,航天三江集團大力推進低成本運載技術發展,著力打造快舟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已形成快舟一號和快舟一號甲兩型產品。
當前,航天三江集團正積極研制國內運載能力最大、性價比最高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以及后續能夠承擔國家載人航天和空間站建設任務的快舟二十一、快舟三十一等大型固體運載火箭。
目前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研制正處于關鍵技術攻關階段,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研制充分繼承了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的成熟技術,控制系統、測發系統已得到飛行試驗驗證,目前正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飛行演示驗證,多項關鍵技術已處于世界前列。
航天科工行云公司2017年12月26日在產業基地注冊成立,行云工程項目建設分為α、β、γ三個階段,其中α階段建設基于星地通信系統開展關鍵技術驗證與業務初步運營。
目前項目組正針對“行云二號衛星”開展100kg級衛星平臺的研發,該衛星平臺已經完成初樣設計,正在進行產品研制,計劃2019年完成“行云二號衛星”發射,開展在軌試驗并針對典型場景開展應用示范。
目前航天科工三院已開展超高速縮比試驗線施工建設,擬于2019年初實現1000公里/小時的試驗速度。今年11月珠海航展期間,航天科工集團與吉利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明年擬選址建設7公里長的整車試驗線,目前新洲區正在開展試驗線選址研究工作。
今后,國家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建設的將圍繞火箭產業園投產和衛星產業園開工,加快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滿足其生產、生活需求,初步形成5平方公里的產業新城雛形。
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一批商業航天產業鏈項目,初步形成集群效應。
【編輯:祝潔】
(作者: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