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作品《愚公移山》
長江日報評論員 楊于澤
近日有媒體報道,湖南電廣傳媒子公司湖南有線集團終于將持有的徐悲鴻名畫《愚公移山》以 2.088 億元的價格出售給湖南廣播電視臺。這一交易價格本身就是天文數字,自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電廣傳媒是一家上市公司,已經連續虧損,今年如果不能扭虧,就要被戴上“ST”警示之帽。這一筆收入,輕輕松松地使電廣傳媒扭虧為盈了。
但這樁交易馬上引發廣泛質疑,原因是電廣傳媒子公司湖南有線集團今年6月將《愚公移山》掛價1.9億元拍賣,結果賣不出去。現在湖南廣播電視臺卻主動漲價接盤,吊詭之處在于,湖南廣播電視臺原本是電廣傳媒實控人,后來脫鉤了,但根據湖南省有關湖南廣電整合改革的相關精神,兩家單位馬上要合并。這就是說,相關交易近乎自己高價買自己的東西。
深交所17日已經向電廣傳媒發關注函,提出三大質疑,要求回復,這是一種監管措施。
藝術品市場實際上有兩個市場,一個是以純收藏為目的普通藝術品市場,另一個是金融化藝術品市場。以純收藏為目的,就是出于愛好、欣賞的原因,把字畫、工藝品、古玩等買下來,放在家里得到一種自我滿足。但由于資本的介入,收藏已經成為一種投資行為,藝術品已經從普通文化產品異化成一種金融品,所謂的藝術品交易已經變成炒作,而且通常是“爆炒”。
按照學術界對藝術收藏的分析,藝術品本來不應該是天價的,但投資、炒作把藝術品的價格炒上去了。優秀的藝術品的確是一種稀缺資源,比如徐悲鴻、齊白石的繪畫,其作品數量有限,再加上時間的淘洗,其稀缺性只會越來越強。而大資本的加入,可以把這些名家作品囤積壟斷起來,坐地起價。近一二十年來,國內有些資本把部分畫家包下來,一幅畫就定價幾千萬元、上億元。
這樣的藝術品市場,一方面拉動藝術創作,帶動藝術繁榮,另一方面也使很多藝術家心浮氣躁,藝術創作帶上銅臭味。而且資本還存在操縱藝術創作、藝術評價與審美的問題。其實很多藝術家本人也埋怨,藝術品的天價跟創作者沒有任何關系,錢被資本賺走了,作品脫離人民,而藝術家本人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賺到了錢。
電廣傳媒將徐悲鴻名畫以 2.088 億元價格賣給湖南廣播電視臺,本質只是打扮公司業績,這種業績具有形式上的真實性。沒有法律禁止上市公司處置自己的資產,并產生收益和利潤。但由于兩家企業已經在文件上被合并了,這筆交易成了“關聯交易”,收益和利潤就是有很大疑問的。對于現在的公司股東來說,它是好消息,因為交易支撐了股價;但對于后來的股票接盤者來說,這明顯帶有誤導性與欺騙性。
藝術品收藏升值是可以理解的,但任何藝術品的價格畢竟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無限升值。相對于某些不知名畫家的作品動輒上億元的價格,《愚公移山》賣到2億元并不算特別貴,但作為參照系的畫家作品的價格本來就是泡沫,不是真實的價格參照系。日本企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購藏西方名畫,后來價格暴跌。自己買錯藏錯不要緊,自己定個天價當上市公司業績,這其實就是割韭菜的做法,背后是滿滿的惡意。
【編輯:符櫻】
(作者:楊于澤)